中廣網呼和浩特9月17日消息 記者回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農村老家過中秋節時發現,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思想的轉變,父老鄉親們的過節方式和內容均發生巨大變化,處處折射出農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
記者的家鄉和林格爾縣郭寶營村距離呼和浩特市區約45公里,有100多戶人家,絕大多數農戶依靠種植玉米、養殖奶牛為生。中秋節這天下午6時,記者趕回老家過節。剛到村外面便發現許多村民仍在地里忙著收割玉米,似乎沒有急著早早回家準備過節的跡象。
記者與正在干活的堂哥李表表閑聊得知,現在村里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除了自家烙月餅比較費事之外,置辦其他過節物品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只要給鎮里的批發店打個電話,豬肉、蔬菜之類的東西就能送到家門口。
李表表說:“如今,村民們不必像過去那樣提早好幾天準備過節的物品,該勞動的時候勞動,該過節的時候過節,中秋節過得越來越輕松。”
母親在家中收拾好了一切。記者剛進家門,她就將自己烙的各種月餅端了出來,還提醒記者:“別光顧吃,看看這些月餅有什么不一樣?”
在母親的詳細解釋下,記者才發現這些月餅種類比較多,除了有混糖月餅外,還有無糖月餅、水果月餅、粗糧月餅等等,而且每個月餅上都印有各種圖案和文字,月餅上不僅有過去傳統的玉兔形象,還有反映農業種植、奶牛養殖以及現代家庭生活的場景;不僅印有“合家團圓”“國泰民安”等傳統吉祥文字,還印有“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爭當新農民”等新詞語。月餅做得如此別出心裁,記者還真有些舍不得吃。
母親告訴記者:“現在不光是城里人,農村人的生活也越來越講究,月餅不僅要好吃、保健,也要好看一點,最起碼能體現出農村獨有的‘中秋味道’。”
接近晚上7時,圓月初上,記者全家人在共享豐盛晚餐中談論著農村新生活,體會著農村中秋節的新變化與新感覺。(李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