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11月17日消息 “現在,通遼市直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有5萬多人。近年來,隨著開辦農家樂和牧家樂的農牧民增加,再加上到旅游景區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在農牧民鼓起來的腰包中旅游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幾天前,內蒙古通遼市旅游局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逐步形成了由各級旅游發展規劃、景區開發建設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構成的較為完善的旅游規劃體系,科學、合理、有序地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開發走上了和諧、健康的發展之路。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于1978年成立,當時全區僅有的旅游景點是包頭市達茂旗希拉穆仁旅游景區,當年的游客接待量僅為2000多人次。隨著自治區有關部門對旅游業的重視加強,各旅游景區及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全區旅游業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邁入快速發展階段,不僅增加了旅游收入,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2001年——2005年,全區旅游招商引資協議投資額累計為323.4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20%。僅2007年,全區就接待國內外游客3057.6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90.77億元。按照自治區旅游總體規劃,到2010年,全區接待入境游客將達13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有望達到6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將達3500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有望達到460億元,將直接帶動2000戶以上少數民族和貧困家庭通過開辦家庭旅館、鄉村旅館、家庭生態農牧場脫貧致富。
十五以來,內蒙古的草原、沙漠、邊境、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得到全面開發,開發規模和檔次有了顯著提高,文化內涵明顯增加,服務質量大為改善,出現了成吉思汗陵、響沙灣等一大批能夠在全國打得響、代表內蒙古草原旅游形象的精品旅游景區。此外,溫泉療養、森林、冰雪、文物考古、自然生態等旅游資源以及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正在全面展開,產業聯動效益十分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