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更多>>>
·經典中國 輝煌30年 西電東送 東西共贏
·巴特爾:堅定信心積極應對 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
·改革開放30年:內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長1萬倍
·內蒙古啟動向四川地震災區獻愛心“溫暖工程”
·包頭:取得3C認證的電線電纜質量合格率僅為15%
·內蒙古將開展對乳制品生產企業的整頓規范工作
·《環評法》助內蒙古經濟結構調整 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鄂爾多斯市統籌城鄉推進新農村建設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完成30萬平方米
更多>>>
·[11月17日跟我走吧]游訪爨底下村
·內蒙古農牧民工:"打工地掙錢 家門口取"
·內蒙古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走進90后跑酷一族—呼和浩特跑酷團體CP
·[我的親歷]張立勝的綠色家園
·內蒙古退役運動員自主擇業可獲補償
·內蒙古采取多項措施確保乳業健康發展
·呼鐵局古城灣萬噸環保煤炭裝車基地運行
·回望“神舟”七號[升空][出艙][返回]
更多>>>
   11月8日,在英國首都倫敦市中心的卡多根劇場,中國內蒙古民族歌舞劇團青年合唱團演員為觀眾表演傳統節目。長調、馬頭琴和呼麥在當晚的演出中一一得到展現。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內蒙古新發現文物點1137處
·內蒙古雜技學員在武漢國際雜技節比賽中獲銅獎
·巴丹吉林沙漠:大約5000年前就有大量人類活動
·第4屆呼和浩特百姓最滿意品牌活動即將全面啟動
·內蒙古49名民間藝人獻藝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
·《一代天驕》讓北京觀眾領略濃郁蒙古族風情
聚焦內蒙古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聚焦內蒙古
以產業化為主導促內蒙古農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廣網 2007-12-26
[打印本頁] [推薦給朋友] [字號 ] [關閉]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國家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年來,內蒙古農牧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牧民收入逐年增加,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穩步推進。但不容忽視的是,內蒙古地區間發展差異大、農牧業基礎薄弱,農牧業發展面臨許多困難,找準農牧業發展的著力點是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關鍵。

  一、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加。近年,內蒙古農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加,2006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到341億斤,創歷史新高,實現了自1985年以來糧食產量首次連續3年持續增長。2006年牧業年度內蒙古牲畜頭數達到11051.5萬頭(只),肉類產量達到257萬噸,牛奶產量達到880萬噸,均創歷史新高。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內蒙古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達到50%,農區畜牧業占畜牧業的比重達到70%,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占種植業的比重達到52.6%,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2006年全區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有120戶、過百萬元的有1820戶,鮮奶年加工能力達到760萬噸,肉類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159億元,完成增加值356億元,利潤達到90.5億元。

  (四)品牌優勢顯著。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馳名品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全區2006年無公害農畜水產品達到900個,產值達到65億元;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達到424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912萬畝;有機食品產品達到145個。

  (五)農牧業科技水平顯著提高。2006年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入戶工程輻射帶動農牧民24萬戶,免費測土1000萬畝,農業保護性耕作面積700萬畝,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牲畜改良比重達93.2%。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全區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7.7%。

  (六)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區草原建設總規模達到13964.3萬畝,圍欄面積達到8363萬畝,禁牧休牧面積達到6.5億畝,劃區輪牧面積達到0.7億畝。

  二、農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蒙古地域遼闊,各地在氣候狀況、水資源情況、土地質量、草原類型等方面差異很大,農牧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很不平衡。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草場水利設施建設滯后,農牧業生產條件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農牧業增長方式粗放,土地和草場產出率、資源利用率低,單位面積產量低;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工作薄弱,農牧業科技含量低,農牧業信息化和機械化程度差,農牧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牧民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市場主體地位不平等,沒有形成基地農牧戶分享產業化經營加工、營銷環節利益的有效機制,農牧業和農牧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牧區貧困面依然比較大,富裕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態環境依然比較脆弱,在整體上遠未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可持續發展能力低。

  三、以產業化為主導,促進內蒙古農牧業發展

  (一)按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調整農業結構。農產品生產,要適應市場需求,適應龍頭企業加工的需要,著眼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分析優勢劣勢,突出當地特色,培育主導產業。農業結構調整,要處理好現實優勢與潛在優勢的關系、當前生產與長遠發展的關系、種植業與養殖業的關系、主導產品與多元發展的關系。

  (二)按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調整畜牧業結構。一是調整畜種結構,以適應龍頭企業加工的需求。二是調整品種結構,推進品種改良,以改善產品質量。三是調整畜群結構,合理搭配基礎母畜、后備母畜、種公畜比例。通過抓好三個層面的調整,加快畜群周轉,提高出欄率,減輕草場壓力,提高經濟效益。

  (三)加強龍頭企業扶植支持力度。農畜產品的加工增值和營銷增值只有通過龍頭企業才能實現,龍頭企業必須具備加工增值、營銷增值的能力,必須承擔讓農牧民"利益共享"的責任和義務。2006年,內蒙古銷售收入過百萬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820戶、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20戶。但目前多數龍頭企業還沒有建立起與農牧民"利益共享"的有效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逐步建立健全與產業基地和農牧民合作組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四)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產業基地的意義在于其生產的農畜產品要滿足龍頭企業加工和營銷的需求。建立產業基地,其途徑只能是農牧業結構調整,能不能建立起適應龍頭企業需求的產業基地,取決于農牧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建立產業基地,要提高農牧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強水利建設、能源建設、公路建設、耕地和草場質量建設;要提高農牧業科技進步水平,加快建立完善農牧科教結合的體制機制、農牧業科技進村入戶制度,加快發展農牧業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目前,內蒙古各類產業基地的覆蓋面不廣,生產規模小,基礎設施差,科技含量低。2006年,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能力過剩35%,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產業基地建設還不能適應龍頭企業的需求。要加大建設力度,使各類產業基地逐步達到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的要求。

  (五)積極建立和發展農牧民合作組織。農牧民合作組織是農牧民取得市場主體平等地位的組織形式,是產業化經營的紐帶。龍頭企業與產業基地是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這種關系靠農牧民合作組織這條紐帶來聯結。合作組織是農牧民實現"利益共享"、持續增收的組織保證,是農牧民維護自己的權益、實現自己利益的前提。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利于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有利于維護農牧民的合法經濟權益,有利于延長農牧業產業鏈,有利于促進農牧業規模經營,有利于經營能手與貧困戶優勢互補、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農牧民的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能力。實踐證明,農牧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之間只有形成利益聯結的緊密性關系,農牧民才能實現"利益共享"、持續穩定增收。目前,內蒙古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18個,成員55.1萬人,輻射帶動農戶84萬戶;牧民專業合作組織362個,輻射帶動牧戶1.7萬戶。內蒙古農牧民組織化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數量少,規范差,能力低,作用有限。為此,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積極引導,健全其內部治理機制,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健康發展。



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責編:格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