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11月7日消息 日前,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我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大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巴丹吉林沙漠就有大量人類活動。
2007年10月,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阿拉善盟博物館、阿拉善右旗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首次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考古調查,共發現古代遺址20處。這些遺址的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宋元時期,遺址點大都分布于沙漠深處的湖泊附近,遺址文化面貌豐富,以復合型遺址居多且時代延續時間較長。
今年10月,聯合考古隊第二次進入巴丹吉林沙漠。此次調查新發現遺址點26處,采集標本千余件。這些遺址點均分布于沙漠內湖泊附近,面積從幾千平方米到十幾萬平方米不等,多數為新石器時代和仰韶時期遺址,其中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必魯圖遺址是此次發現的最大遺址。此外,考古人員還在這些遺址點上采集到屬于西夏、元時期的部分瓷片,進一步說明這些遺址延續時間較長。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塔拉說,通過這次考古調查,基本可以認定,巴丹吉林沙漠內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存在大量的人類活動。從采集的標本來看,這些遺址所反映的經濟形態為農耕和漁獵,而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只有極少量的畜牧經濟,由此可見,歷史上這一沙漠的不少地區生態良好,適合人類生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面積4.7萬平方公里。目前整個沙漠內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人煙稀少。(勿日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