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11月27日消息 內蒙古自治區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截至今年11月,國家共投入15.43億元用于草原保護和建設,完成草原治理2032.8萬畝,禁牧6430萬畝。工程區內植被恢復明顯,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態環境,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趨勢。
2000年,國家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該工程在內蒙古涉及4個盟市36個旗縣,以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為主。土地面積5.48億畝,草原面積4.37億畝。項目實施6年來,通過圍欄封育、飛播牧草、人工草地、青貯窖等建設,以及禁牧舍飼飼料糧的補充,擴大了飼草生產規模,為項目區禁牧舍飼提供了一定飼草料的支持,提高了項目區農牧民飼養管理水平和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在風沙源項目的帶動下,錫林郭勒盟近兩年全盟牲畜良改的比重較2002年提高了28.6個百分點,接冬羔和早春羔的比例達到89.2%。林西縣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積35萬畝,其中20萬畝苜蓿年產優質飼草達5~7萬噸,10萬畝錦雞兒年產種子20——30萬公斤,每年銷售苜蓿草粉或草顆粒0.5——1.0萬噸。
近幾年風沙源治理區草原植被狀況整體趨于好轉。2007年與2001年相比,草原牧草長勢變好的占風沙源治理區草原面積57.8%。項目實施后草群結構趨于改善,多年生草的比例逐漸回升。2001年錫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由于干旱和蝗災,以豬毛菜和灰藜等一年生牧草為主的草場占60%左右,近兩年來優良牧草比例上升,一年生植物降低到10%以下;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部分地區隨著項目區建設,一年生雜草逐漸減少為30%以下,一些優良的多年生牧草在增加,逐漸成為優勢。
流動沙丘面積呈減少趨勢,沙地景觀破碎程度有所降低。以渾善達克沙地為例,該地明沙面積2001年為534.62萬畝,2007年減少為433.04萬畝。風沙源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明沙區的擴張,對區域生態的恢復具有明顯的作用。但是,遙感監測表明:部分草原退化勢頭仍在持續,仍有42.2%的草原面積長勢持平或變差,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需要長期堅持。(邢旗、高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