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11月2日消息 內蒙古在治理生態的同時,把沙、草作為優勢資源大做產業文章,努力實現綠起來和富起來的雙贏。
近日,一個年產2萬噸的大型加工廠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投產。和普通工廠不同的是,從這里出口到十幾個國家的飲料、保健品和化妝品,用的原料是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植物——沙棘。
記者 劉穎:這個就是被當地人稱作“高原圣果”的沙棘,它是一種非常耐旱的植物,能夠生長在過去寸草不生的砒砂巖上。而一旦扎下根,在短短四五年內,就能讓整個光禿禿的砒砂巖披上綠裝。
砒砂巖是世界公認的“環境癌癥”,不僅寸草不生,而且極易風化,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有22%來自風化的砒砂巖。常年生活在這里的鄔過門老人,祖祖輩輩養羊為生。可因為水土流失,不僅羊無草可吃,甚至連一家人的生計都成問題。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旱臺鎮灶火壕村 村民 鄔過門:過去我們這個地方是種什么什么不長,尤其是春天,風沙打在臉上,人連眼都睜不開。一下雨,洪水滿溝。
眼看養羊沒出路,政府開始鼓勵村民種沙棘,不僅免費提供種苗、技術,還給補貼,并簽訂協議,包收果實。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鄔老漢種了500畝,沒想到一下就收入了一萬多塊錢。目前鄂爾多斯形成了一條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沙棘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最大的沙棘加工基地。有10萬多農牧民因為種沙棘受益,人均增收800多元。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 處長 徐雙民:種植沙棘的區域80%的泥沙留在了當地。這樣每年能夠減少入黃泥沙達到1900萬噸。
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內蒙古已有30多家從事沙草產業的大型企業,沙區農牧民每年人均從防沙治沙中獲利230元。同時內蒙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分別減少了2400萬畝和730萬畝,生態治理速度已超過沙化擴展速度。(新聞聯播11月1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