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體育館布置一新,準備迎接一年一度的“盤王節·耍歌堂”瑤族文化藝術活動,屆時我省瑤族群眾將載歌載舞歡慶節日。

  在56個民族齊全的廣東,民族地區變化日新月異,到處一派勃勃生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這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截至目前,我省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民族工作關乎大局。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來,廣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持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壯大特色產業,讓民族地區群眾享受到高質量的便民服務,不斷加強民族地區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一曲新時代民族地區振興發展的新樂章在南粵大地奏響。

  南方日報記者 王聰 通訊員 粵民宗

  每年召開一次民族地區現場辦公會

  廣東全省現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民族自治縣,以及7個民族鄉、38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主要集中在粵北山區。“由于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環境約束等多方面原因,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全省。”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說,落后面貌單靠民族地區自身力量是難以改變的,必須采取扶持政策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堅持高規格部署推動——

  去年5月,全省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工作現場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召開,會議對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作出總體部署,并針對民族地區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幫扶工作體制機制。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將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工作列入“1+1+9”工作部署專項督查計劃。

  一以貫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省委、省政府因時因勢調整民族地區工作部署,2015年以來,先后出臺兩份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文件,著力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強特色產業、推進美麗特色村鎮建設等方面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

  廣東還加強法治保障。從今年6月1日起,《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將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為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5年來,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現場辦公會,研究解決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問題,推動有關政策措施落實。同時,建立起省領導掛點聯系制度,每個民族自治縣由1位省領導掛點聯系,促進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此外,有關地市、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扶成效還被納入鄉村振興工作考核,由此構建起多方聯動工作格局。其中,民族地區所在市黨委、政府每半年至少專題研究一次民族地區發展工作;廣州、深圳、東莞分別對口幫扶清遠、河源、韶關市民族地區,幫扶力度逐年加大;2019年起,在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中設立定向支持民族地區的捐贈資金類別,籌集的資金全部用于民族地區扶貧濟困事業。

  全域旅游和特色產業成綠色“引擎”

  從二廣高速駛入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一路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類似優美的生態環境在我省民族地區隨處可見。

  我省三個民族自治縣都處在北部生態發展區,走綠色發展之路是題中應有之義。綜觀我省民族地區近年來振興發展探索,各地既有相似的思路,如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生態旅游業等;又有差異化的路徑,如依托各自優勢資源,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等。

  在民族自治縣,重大項目、總部經濟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東陽光、步步高等龍頭企業多期項目追加投資;中國供銷·粵北農特產品電商物流商貿城項目落戶乳源……在總部經濟的帶動下,乳源GDP連續多年排在韶關全市前列。其中,乳源東陽光已建成電子材料、氟氯新材料、鋰電新能源材料、制藥、健康養生等產值超百億的產業群,成為韶關綠色高端制造業標桿。

  生態農業、全域旅游成為綠色雙“引擎”——

  稻田養魚是連南農耕文化的傳統之一,養殖方式與現代農業的綠色理念不謀而合。前些年,連南打出“稻田魚文化節”的品牌,吸引來更多游客,稻田魚的價格也隨之上漲。目前,該縣有養魚稻田近萬畝,帶動數千養殖戶增收。

  追尋紅色足跡、漫步竹林小道、品嘗特產美食……憑借森林覆蓋率98%等優良的生態資源,連州市三水瑤族鄉新八村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地。

  在民族地區鄉村,傳統優勢資源被發掘出來,轉化為成規模的特色產業——

  “我把土地出租種金銀花,租金加上其他項目的分紅,一年收入有3萬元。”清遠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大陂村村民劉永祥掰著手指頭說。秤架瑤族鄉中藥材資源豐富,近些年正打造嶺南藥材基地。去年,大陂村引入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整合800畝土地種植金銀花,給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河源東源縣漳溪畬族鄉鵲田村,一路看到田里水稻金黃,山上的茶樹青翠欲滴,茶樹下雞鴨成群。“我們養豬、雞、鴨,還種百香果,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該村貧困戶曹雨麗臉上洋溢著笑容。

  俗話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這些年,我省民族地區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讓農民擁有一技之長。

  “這是剛收的蜂蜜,你們嘗嘗……”肇慶市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黃翰村村民馬賞序常把自家農產品分享給左鄰右舍。他用學到的農業技術養起了雞和蜜蜂,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

  “現在我們縣里,通過‘粵菜師傅’工程培訓的廚師月收入普遍達到3000到5000元,通過‘南粵家政’工程培訓的上崗人員每月收入普遍在4500元以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長馮紅云說,“希望以后壯鄉瑤寨走出更多技能人才!”

  民族地區群眾享受高質量便民服務

  從去年4月開始,“粵省事”平臺新增少數民族特色服務和少數民族旅游服務專區,提供旅游信息查詢、多個民生事項便捷辦理等服務。這是我省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用‘粵省事’辦事,比以前方便多了。”惠州市委辦駐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第一書記劉艷軍說,“村里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通過專區辦理養老服務事項,高考考生也可以在平臺上申請資助。”

  今年高考,上東村出了16個大學生,村民們奔走相告。我省這些年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目前3個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已全部創建成為“廣東省教育強縣(鄉)”。“省里還出臺政策,為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人才提供保障,許多民族地區的貧困大學生,因為省里的資助政策而圓了大學夢。”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說。

  民族地區群眾就近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的渴望,如今也變成了現實。

  “我在懷孕期間做檢查都是免費的。”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瑤族村民萬小瑩說。在乳源,所有符合生育政策的農業戶籍孕產婦在產檢費用上都享受減免。

  醫療條件也今非昔比。在連南,該縣人民醫院與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用云技術打造省縣鎮醫聯體模式,讓山區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三甲醫院優質資源和服務;在連山,縣域內住院率從2015年的65.5%上升到2019年的90.9%,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足不出戶購物、收快遞也實現了。我省3個民族自治縣已全部實現通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依托農村淘寶菜鳥物流體系,“三通一達”主流快遞到村入戶已成常態。

  生活條件好了,人居環境也要跟上。俯瞰我省民族地區,一個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正連成片。

  漫步在韶關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可以看到村民將自家宅前院后的閑置土地,改造成花園、果園、菜園、游園,不僅住得更舒心,也讓村莊環境變得更加優美。

  今年農歷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壯家“七月香”戲水節在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蒙洞村舉辦。當天,通過央視頻等平臺直播,該村吸引不少“流量”。從七年前的“臟亂差”到如今的瓜果飄香、山清水秀,蒙洞村實現蝶變。

  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地區使命尤為重大。

  據省民族宗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大力挖掘整理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乳源“盤王節”、連南“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29個文化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有19個村莊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文化為民族地區振興賦能。連南自2009年起舉辦中國(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暨瑤族“盤王節·耍歌堂”活動,以其濃郁的瑤族風情,每年吸引超過10萬人次游客參加。活動期間,瑤族男女老少穿上民族的節日盛裝,邀請各族游客載歌載舞。那一刻,大家有著共同的心愿——

  “愿五谷豐登、百業興旺,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