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汪棹桴 駱驍驊)記者了解到,圍繞疫情防控、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等重要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各地人大在立法工作中進一步突出創新性,提升立法效率,多項法規填補全省、全國多個領域的立法空白。
深圳提出需制定修改特區法規66件
今年以來,各地人大用足用好立法權,出臺一批新興領域、重點領域法規,為當地疫情防控,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為及時有效應對疫情,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僅用4天時間就率先出臺疫情防控有關決定,同時迅速成立起草小組,用34天完成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條例制定工作。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則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成為疫情以來全國首部地方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省委提出廣深“雙城”聯動有關工作要求后,兩市人大專門簽訂加強協作協議,保持常態化深度協作,在立法、決定等工作中合作緊密。不僅同天出臺疫情防控有關決定,還同天出臺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條例,實現高水平、高效率協作聯動。
建立特區40周年的深圳繼續發揮“立法試驗田”作用,在全國率先推出多項有開創意義的法規。在推進先行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深圳人大及時梳理立法需求項目,提出需要制定和修改創新變通經濟特區法規66件。出臺的科技創新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綠色金融條例、國際仲裁院條例均是相關領域首部法規,正在推進制定的城市更新條例也是全國首個嘗試在城市更新領域的立法項目。
其他地市也根據自身需求制定各具個性的法規,珠海率先出臺相關規定,進一步便利港澳相關從業人員在橫琴執業。江門在全省率先對單個地理標志產品進行立法,制定《江門新會陳皮保護條例》,汕尾出臺我省首部紅色資源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
創新監督形式
多級代表聯動成為常態
圍繞中心工作和民生問題,各地人大積極創新監督形式,提質增效。廣州人大創設預算“三審”和專題審查制度,在全國率先實現預決算全過程閉環監督,建設預算聯網監督系統經驗被全國人大和省人大推廣。珠海通過省市區鎮四級代表掛點,對當地17條黑臭水體實施動態監督,每條水體2-3名代表掛點,自去年以來開展日常巡河近200次,發現并督促解決污染23處,推動17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省“初見成效”評估。
多級代表聯動,正成為各地人大監督的有效手段。廣州首次組織全市11個區的全國、省、市三級人大代表同時對人居環境整治開展跨區域交叉檢查,對356個地點進行暗訪,發現了175個問題,提出了300余條意見建議,推動解決了一大批問題。汕頭市人大組織多級代表深入練江流域18個鎮(街道)、349個村(社區),挨家挨戶深入村民代表家中與村民促膝長談,了解掌握一手情況,形成聯合調研視察專題報告,并組織黨政領導赴練江駐點工作,親身體驗練江的污染程度和影響。
聚焦解決民生問題成為各地人大履職重心,針對龍川縣麻布崗鎮有關事故暴露出來的農村違規建房問題,河源人大責成政府制定實施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并組織代表進行集中視察。東莞則率先將政府向人大報告國資管理情況制度向鎮一級拓展延伸,實現全市鎮街全覆蓋,有效摸清國資家底,個別鎮資產負債率由78.46%修正為31.35%,成效明顯。
有事找代表聯絡站漸成村民共識
在代表工作方面,各地人大不斷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著重加強縣鄉(鎮)人大工作和建設成果。
結合本地特色,各地市人大多舉措助力代表履職為民。考慮到基層外來務工人員數量龐大,東莞在鎮人大代表中適當增加非莞籍務工人大代表數量。肇慶與廣西生產生活交往密切,為避免行政區域限制,在與廣西接壤的鄉鎮設立省際人大代表聯絡站,協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近年來,快速鋪開的代表聯絡站已成為代表履職的重要平臺,過去一年各地通過聯絡站加強代表與群眾聯系。江門不僅實現所有鎮(街)代表聯絡室(站)全覆蓋,還進一步向商業中心、區業園區、行業協會延伸。肇慶廣寧縣古水鎮牛岐村代表聯絡站,全村5名縣、鎮代表堅持每月10日坐班接待群眾,不定時走訪,收集和解決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搞唔掂,揾人大(聯絡站)”成為村民新共識。
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探索也逐步擴大覆蓋面,多地已在縣鄉(鎮)兩級探索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部分地市則在市縣鎮三級全面推行。不少地市在票決基礎上,還組織代表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工作評議和滿意度測評,使民生實事項目更加符合民需、貼近民意、惠及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