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推拿,大家一定不陌生,這種治療方法生活中常常會用到,但易學難精。孩子食積、腹痛,家長們即使不懂醫學知識也會幫其按揉肚子;成年人肩膀酸痛、腰膝疼痛,也會自己輕輕敲按……這些其實都屬于推拿按摩的范疇。推拿按摩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醫的特色療法。

近些年,隨著人們養生觀念的增強,各地的推拿按摩店層出不窮,醫院推拿科的患者也絡繹不絕,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推拿按摩具有獨特療效。為什么醫生手下小小幾個動作,就能緩解癥狀、治愈疾病呢?今天讓我們細致了解小推拿里面的大奧妙。

歷史源流

先秦時期,推拿按摩就已成為主要的治療和養生保健手段,《周禮注疏》中提到,扁鵲治趙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游按摩。到了秦漢時期,推拿按摩變成了獨立的一門學科,同時期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問世(見《漢書·藝文志》, 已佚)。《黃帝內經》中亦有許多關于推拿按摩治療疾病的記載,如《素問·舉痛論》載:“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書中對于按摩的起源、手法、臨床應用、適應癥等均有相關闡述。今天大家所提到的“按摩”一詞也是出自《黃帝內經》,“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中,介紹了按目、牽耳、梳頭、摩面、擦身等成套導引、按摩動作,是系統介紹推拿法的較早記載。

到了隋唐時期,宮廷太醫署正式設立按摩專科,出現了最早的按摩專科醫生。隨著我國同外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推拿也隨中醫學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家。同時推拿按摩在自我保健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備急千金要方》載:“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風寒”,這也是小兒推拿的早期雛形。

宋金元和明清時期,隨著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大量關于推拿的醫學專著涌現而出,且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也有了較為系統的論述,《醫宗金鑒》總結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傷科八法”被沿用至今。

近現代的推拿按摩除了在原有中醫推拿按摩基礎上,結合了現代醫學知識,使得這門學科更加豐富,治療效果也更為突出,逐漸成為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的治療方式。

臨床應用

現代推拿按摩的治療原理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運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達到治療和緩解疾病之目的。因此,一個好的推拿醫生不僅要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還要靈活運用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牢記各個穴位的位置與作用,同時,需要長期跟師學習才能學以所用。

推拿按摩的流派有很多,但總體來說都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基本手法包括: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掐法、拍擊法、抖法、運拉法、搖法、扳法、滾法等。現代推拿按摩醫生除了運用形式多樣的手法,亦會借用筋膜槍、筋膜刀等現代科技產品為患者診治。

推拿按摩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理筋散結、正骨復位等功效,可以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如內科的胃腸功能紊亂、外科的軟組織勞損、婦科的痛經、兒科的積食、五官科的面癱等。臨床實踐證明,推拿按摩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

臨床中,針對不同病患的推拿按摩手法大不相同,醫生在推拿按摩之前必須要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例如骨折患者患處會有腫脹疼痛,在復位后,可根據病情具體情況,適當施以推拿手法,幫助其消腫止痛,加快恢復,可是若在未明確疼痛癥狀病因病機的情況下盲目推拿,則有可能加重病情。

患者本身體質等情況也會影響推拿手法和力度。如患者體質強壯,操作部位在肌肉較厚處等,手法刺激量宜大;如是小兒及體弱患者,操作部位在頭面胸腹等,則手法刺激量宜小。醫者需要集中注意力,用心體會機體在按摩過程中的變化,及時調整按摩手法、力度、頻率等,以收到預期的療效。

此外,按摩時間也有講究。如早晨是陰消陽長、陽氣生發的時間,此時按摩有利于振奮機體陽氣,晚上按摩則有利于消除疲憊,助于睡眠。

總之,推拿按摩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治療方法,副作用少,應用范圍廣泛,也可作為一種普遍應用的自我保健方法。在人口老齡化嚴重與生活壓力大的當今社會,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推拿按摩手法,用于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保健。

編輯:姜秀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