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每年到春耕的時候,大伙兒都面臨著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這茬莊稼種點啥。品種選得好,今年的收益就可能有明顯改觀;而如果選錯了,也許費了很大力氣,收入卻不理想。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分析:春耕備耕種點啥,還得跟著市場走。
張子雨: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大伙對于種什么這件事情已經有了非常全面的考慮,在各地,都有一些非常好的事例。
對于農民朋友來說,多年以來一直在種糧,突然一下要改種經濟作物,這顯然是不明智的。不過,在保證種糧的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也可以對品種進行調整。
四川是農業大省,在全國糧食主產區當中排名第五。不過,四川的米卻并不出名。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說,主要是優質與高產相結合的品種很少,而且自然條件不利于優質稻米生成。
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家無能為力。從科研層面來看,四川近些年來把提高優質米比重作為一項工作重點,并且已經成功研制出了不少新品種。而這些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立即得到了農民朋友們的追捧,有當地農民就說,自己種的七百畝地,都用上了新的品種,雖然種子價格高,但是管理費用低,售價更高,所以總體還是非常合算。
而如果是下定決心要改變種植品種,可做的文章就非常多。比方說河南省淅川縣,就在不斷提高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比重。這些市場上的緊俏貨剛開始雖然照顧起來很費力,但是收益相當可觀。有當地的朋友偶爾從山東引種了黃金梨,3年下來,10畝黃金梨,加上套種,每年的收入都在10萬塊錢。
您要是愿意嘗試更加時髦的農產品,那收益就更可觀了。像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農民朋友依靠當地的自然條件,種了5000畝的游用牡丹。這種牡丹的籽,每斤能賣20塊錢,每畝純收入可以達到5000元。這些油用牡丹,帶動了2000多戶農民增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對于咱們農民來說,現在所面對的市場變化,是之前多少年都沒見過的,這種變化,正是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現在要想當好農民,必須肯動腦筋,還能隨行就市。像前面說的,改良品種,改變種植的種類,這背后都是市場的需求在引導大家。咱們要有緊盯市場的意識。符合市場需求,您的收入就能有可觀的提升。而這種跟隨市場做出的調整,今后必然越來越常見,也更加迅速及時。
當然,單打獨斗的調整肯定是有風險的。咱們前面說到的這幾個事例當中,都少不了當地管理部門因地制宜地的引導和規劃。俗話說,謀定后動,就是這個道理。通過統一規劃,有體系,有步驟地跟隨市場熱點,這才是現在春耕備耕的時候農民最要緊的事情。
正所謂:
春耕時節多思量,市場需求是方向。多種方式來調整,深謀遠慮效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