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藍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又到一年春耕時。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春耕,呈現出許多不一樣的特點。廣大農民不再按老規矩種植熟悉的品種,不再通過施化肥、灑農藥,追求單純產量的增長,不再單打獨斗自家種自家的地,而是采用更加科學的綠色生產方式,種植市場更加需要的品種,更加注重保護和提高土壤肥力,并利用互聯網、農村電商等現代科技和服務手段,實行規模化生產和經營。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促進從過去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型的生產方式轉變為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生產,從過去滿足量的需求轉變到滿足質的需要。今年剛剛開始的春耕,這些轉變顯現出新的氣象。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是農民。但是,這場改革不同于以往,不是單純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貫穿整個農業發展過程,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全方位改革。改革的完成僅僅依賴農民自身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市場等各方面的調控、服務與支持。
首先,在幫助廣大農民轉變種植意識和習慣上,還需加大引導力度。要農民放棄過去種植了許多年、很熟悉的品種轉而種植不熟悉的新品種,除了采取必要的市場調控手段,還需要讓農民看到種植結構調整后經濟收入的提高,讓農民漸漸習慣于將種植結構與市場需求掛鉤,形成“提質增效”的認識。
其次,要加大技術支持力度,強化農業科技推廣。不僅單純提供農作物種植技術上的支持,還要同時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包括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施農業節水工程、修復治理生態環境等,以促進節本增效,切實增強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再次,要積極組織和支持規模化生產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的發展,以提高標準化生產的比例;積極采取現代科技手段,促進傳統農資流通服務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轉型。
此外,還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積極推出支農、惠農服務新品種,提升支農效能,盤活農村金融市場;加快發展現代食品深加工、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等,切實促進農民增收。
在各地春耕現場,我們最常看到的,不是農業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就是農民輕點鼠標,在“指尖上”的農業操作。
今年春耕氣象新,這些變化令人欣喜。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農村、農業乃至廣大農民,定會呈現出越來越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