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2月18日消息(記者侯凱奇)近日,陜西考古人員對西安大白楊墓地進行發掘。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本次發掘區應為大白楊墓地的核心區域,北距漢長安城覆盎門約1.1千米。共發掘墓葬2000余座,其中西漢墓超過1700座,出土各類遺物近萬件。

該處大型西漢墓地為研究西漢京師周邊平民墓地的時空分布、小型墓葬的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復原古都長安西漢時期社會圖景的重要素材。

大白楊墓地位置示意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本次發掘全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了解,大白楊墓地位于西安市蓮湖區紅廟坡街道原大白楊村東南,地處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塬高地上,歷年來多有漢墓發現。

西漢墓以小型墓葬為大宗,多為豎穴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葬具多為木質單棺,葬式以仰身直肢占絕大多數,流行單人葬,有一定數量的兩人合葬;出土各類遺物近1萬件,多為普通陶器,包括仿銅陶禮器、模型明器和實用器。根據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這批西漢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墓葬形制多采用墓道寬于墓室的豎穴墓道土洞式和豎穴土壙式。陶器組合常見鼎、盒、蒜頭壺、缶、罐、甑等。年代當在秦漢之際。

第一階段典型陶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第二階段,出現墓道與墓室等寬的豎穴墓道洞室墓。與第一階段相比,仿銅陶禮器組合有較大變化,以施紅、白、紫彩的鼎、盒、鈁為主,少見蒜頭壺,陶房形倉為本階段新見器類。年代約為西漢早期。

第二階段典型陶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第三階段,墓葬形制以墓道與墓室等寬、墓道窄于墓室的豎穴墓道土洞式和斜坡墓道土洞墓為主。除依然流行單人葬外,兩人合葬墓開始出現。仿銅陶禮器以施紅彩為普遍現象,并逐漸被釉陶器取代,基本不見房形倉,模型陶器以囷、灶為主。年代約在西漢中期。

第三階段典型陶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第四階段典型陶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第四階段,流行斜坡墓道洞室墓,多見兩人合葬,墓葬內常見子母磚券頂和磚鋪地。仿銅陶禮器流行施墨綠釉,器蓋、肩、腹模印淺浮雕圖案。年代應為西漢晚期。

第五階段,墓葬形制出現“復古”跡象,多見豎穴墓道洞室墓。器物組合、器形等與第四階段變化不明顯,但隨葬種類多樣的新莽錢幣,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泉、貨布、大布黃千、次布九百等。年代應為新莽時期。

本次發掘還出土了一些與墓主職業或身份相關的隨葬器物,如玉料、職印、銅器刻銘等。玉料品質較好,基本都是治玉過程中的邊角料,表明墓主可能為玉器作坊的工匠。銅器刻銘和職印僅為個別發現,如“千歲單祭尊”印、“樂工作靳氏”器等,表明墓主具有一定社會地位,但不會過高。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