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沙海林回憶汶川特大地震:是埋入心底抹不去的大痛,也是融入生命忘不掉的大愛

2018-05-12 18:29:00來源:上觀新聞
  正是這場救援,上海人民在充分彰顯拼搏與人文精神的同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錘煉和升華,并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
  發生在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們埋入心底抹不去的大痛,也是融入生命忘不掉的大愛。
  地震發生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第一時間作出動員和部署,成立上海市救災援助指揮協調工作小組;各行各業、各個區縣迅速啟動相關應急預案;人民群眾社會各界心系災區,愛心涌動;整個城市總動員,頓時成為救災援助可靠而且強大的大后方。
  地震當天上海連夜集結隊伍,第二天救災隊伍奔赴一線,武警、消防、醫護、媒體……從那以后,一直到6月底上海開始對口援建都江堰,這段時間,上海隊伍的救災足跡遍及整個四川災區,尤其是重災區,同時還有甘肅、陜西等省的受災地區。最多時,赴災區的救援隊伍達57支、1.5萬余人。
  在地震發生后24小時,上海市衛生系統組建由中山醫院、兒科醫院、仁濟醫院、新華醫院、第九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六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的首批緊急醫療救援隊。13日11時10分,首批救援隊共109位隊員登上專機,飛赴四川抗震救災第一線。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長征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以及駐上海的解放軍第85醫院、411醫院、455醫院,均組成醫療分隊開赴災區。
  5月14日,按衛生部要求,上海派遣的首批30輛救護車以及60名急救人員日夜兼程2000多公里奔赴災區。5月15日,第二批十支醫療隊由瑞金醫院、華東醫院、第十人民醫院、同濟醫院、兒童醫院、胸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浦東新區社發局、長寧區衛生局、閔行區衛生局、寶山區衛生局等15個單位組成,共有200名醫療隊員,由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明帶隊。上海市的醫療救援隊分布在成都、綿陽、德陽、汶川、廣元、都江堰、青川、安縣、什邡等重災區展開醫療救治,共收治傷員60665人次,開展手術1157臺次;另外,在汶川縣雁門鄉、威洲鎮、漩口鎮、水磨鎮和什邡市古鎮、皂角鎮等災區鄉鎮開展傳染病防治、食品飲用水、病媒生物防治、消毒、災害心理危機干預和群眾健康教育等衛生防疫工作。
  同時,為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上海救災防疫隊伍在災區進行現場消滅殺、環境整治等工作,累計消殺面積1572萬平方米,處理垃圾815堆,探查水源217個,培訓當地防疫隊伍3498人。
  為保障物資人員及時送到一線,根據上海市救災援助指揮協調小組要求,上海市建設交通委召集民航華東空管局、上海機場集團、東方航空等單位,協調本市救災物資空運情況,同時,要求鐵路、郵政、公路運輸等等位統籌運能,確保及時向災區運動各類應急救援物資與人員。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中央在滬交通單位和本市單位協力同心,進行救災援助的生死接力。
  “川之傷,國之殤”。在抗震救災前線的日日夜夜,100多位上海水務救援隊員頂著余震、滑坡、高溫、疫情等惡劣條件無私奉獻,譜寫了上海水務人“愛如潮水”的抗震救災之歌。援建期間,上海共組織水務項目運營管理人員到上海培訓116人次,上海專家到都江堰指導設備安裝、調試、運行20余人次,為項目順利移交、可持續運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5月28日,水利部專門向上海水務局發來了感謝信,贊揚上海水務救援隊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這次跨區域救災援助,上海市公安消防總隊應急救援隊攜帶了4大類21種、63套價值千萬元的特種裝備,救援行動效率倍增。進入映秀鎮后,救援隊利用生命探測儀就出了多名幸存者。5月17日清晨6時,救援隊用生命探測儀搜尋到發電廠廢墟中有生命體征,可是非常微弱。已經被任命為映秀鎮抗爭救災總指揮的陳飛將軍判斷:幸存者被埋得很深,廢墟構件大,營救時間預計需要五六個小時。為了避免碎石砸落,官兵們制定了科學施救的方案。先用牽引起重器材移開大塊殘垣,再用手動沖擊鉆、榔頭、擴張器等破拆工作,一小塊一小塊地剝開混凝土。有的地方干脆用手刨,不少官兵手指磨破了,指甲蹭掉了,但堅持向縱深推進。漸漸地,幸存者露出了身體,他——就是被困124小時的幸存者、年僅20歲的貴州青年蔣雨航。而此刻,千里迢迢從貴州老家趕來的蔣雨航的母親,正在廢墟外呼喚著兒子的名字。
  地震對通信設施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保障災區的應急通訊指揮工作,應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上海維塞特(VSAT)網絡系統有限公司迅速組建了一支救災衛星通信突擊隊,趕赴災區,連夜奮戰,于5月21日早晨6時半完成衛星調試。同日下午3時,全國民政系統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電視電話會議召開,通過上海維塞特衛星視頻會議系統,將關于抗震救災的最新情況和民政部的最新指示,及時傳輸至全國各地。這是歷史上災害期間,國內通過專網召開的最大規模的電視電話內部會議。
  強烈地震造成了房倒屋坍,災區人民無家可歸,上海建設交通系統迅速行動,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一部署下,組織上海建筑設計、施工、監理企業奔赴災區,用了短短55天時間,在綿陽、都江堰25個地塊,72個安置點建成了5萬多套過渡安置房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提前一個月完成了過渡安置房建設任務。
  災后重建,百廢待興。當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災后恢復重建。上海有關部門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最大熱情,打破工作常規,連續挑燈夜戰,統籌安排上海對口支援都江堰災后重建的第一批項目。6月21日,市發改委向市政府提出了對口支援都江堰災后重建第一批項目規劃。規劃共44個項目,總投資32.3億元,包括永久性救助安置房、學校建設、醫院民政福利設施建設、農業恢復重建、城鄉道路建設等項目。其中,硬件類項目31個,總投資約31.7億元;軟件類項目13個,投資約6000萬元。多種形式,多種方式,軟硬兼具,軟硬結合。
  科學援建,規劃先行。同濟大學為都江堰做永久性重建安置規劃,建設目標是國際標準,代表中國水平的重建規劃。都江堰市的災后安置規劃是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教授領銜的,吳志強——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這次又多了一個新的頭銜——成都災區災后安置規劃總規劃師。根據同濟專家的規劃,作為臨時性的安置點,一般不超過500戶為一組,以減低垃圾處理與糞便排放的環境壓力。此外,還配置了居委會、心理咨詢點等管理、服務機構辦公用房。做到了“四通”:通電、通水、通氣、通訊,家里可以安裝電話。
  災區需要什么,我們上海就支援什么。四川血庫告急,市民獻血熱情高漲,血庫每天能收到2000份愛心人士的血液,幾乎是平時的3倍。來自臺灣地區的陳勝義第五次獻血,他說汶川地震讓他想起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當時他身邊很多人被埋在瓦礫之下,親歷這場大災難,深知災區人民對外界幫助的強烈渴望。為了災區同胞,他義不容辭。愛的暖流在申城的每一處大街小巷流淌。
  在那個時候,市領導帶頭,群眾響應,機關、商店、工廠、港口、碼頭、學校、社區,在上海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紛紛自發和有組織地慷慨解囊捐贈款物。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勞動模范、87歲高齡的張金妹,在孫子的攙扶下捐出了2個月4000元退休工資。上海退休教師沈翠英,捐出147.82平方米的住房拍賣款450萬元。她說:“把房款留給災區比留給孫子孫女更有意義”。截至當年10月31日,上海共接受救災援助25.25億元,其中市慈善基金會接受捐款4.6億元、市紅十字會11.66億元、民政部門8.97億元,全市累計接受救災物資折價約2.52億元,捐贈工作有力支援了災區災后重建工作。
  是的,上海的救災援助就是這樣,因為有大家的無私奉獻更有意義。全市總動員,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包括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少數民族、宗教團體以及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都奉獻出自己的關愛和行動。
  上海的救災援助就是這樣,有領導也有組織,有專業也有技術,有硬件也有軟件,有緊急救援也有長遠規劃,既精細、低調,又務實高效。最可貴的是上海人的大愛無疆精神,超越年齡,超越性別,超越職業。無論老人還是兒童,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無論職場白領還是服刑人員,無論身體健康還是罹患重病,都貢獻了力所能及甚至超越自身能力的愛心與行動。這是平凡人的世界,但又有不平凡的大愛。
  這顛覆了某些人士對上海人的傳統看法:上海人其實不排外自我的,而是海納百川的;上海人其實不安于現狀的,而是追求卓越的;上海人其實不斤斤計較的,而是開明睿智的;上海人其實不小氣算計的,而是大氣謙和的。上海人在國家民族危難關頭是勇于擔當、樂于奉獻、敢于犧牲的。
  記得在2008年,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問我:“你們上海援助那么多東西,你們的議會能同意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悟。我想,倘若那位《紐約時報》記者也來深度了解一下,中國人民開展的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救災援助行動,那么一定會看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彰顯出的超強凝聚力。救災援助的最后勝利,無疑源于我們強大的制度優勢。這也是救災援助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物。
  我注意到,救災救援時,不論是武警戰士,還是白衣天使,不論是防疫隊員,還是新聞記者,沒有人擔心危險,沒有人考慮艱難,大家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盡早趕到現場,拯救同胞的生命。當地受災群眾不顧自己失去親人的痛苦,不顧自己失去家園的艱難,把從廢墟中挖出來的蔬菜凍到上海救援隊員手中。救助與被救助者親人般地擁抱在一起的情景處處可見。
  正是這場救援,上海人民在充分彰顯拼搏與人文精神的同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錘煉和升華,并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救災援助事業也已經成為上海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偉大篇章。
 。ㄗ髡邽闀r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救災援助指揮協調工作小組組長)
編輯: 林馥榆

沙海林回憶汶川特大地震

正是這場救援,上海人民在充分彰顯拼搏與人文精神的同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錘煉和升華,并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