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農村新牧區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新農村新牧區 |
|
改革開放三十年阿拉善盟農牧民收入大幅增加 |
中廣網 2008-09-24 |
[打印本頁] [推薦給朋友]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 |
中廣網消息 209與5072,這兩個數字的差是4863,它是改革開放以來,阿拉善盟農牧民收入在三十年間的巨大變化。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周年。30年前,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畫卷。在這大好時機下,阿拉善盟緊緊圍繞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以穩定發展農牧業和提高農牧民收入為重點,大力實施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科教興農興牧戰略,努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使阿拉善盟農牧業在穩定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數字顯示,建盟初期我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209元,2007年,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72元,是建盟初期的24倍。 掀開歷史的畫卷,回顧改革春風乍起的日子:1980年阿拉善盟剛剛成立,共有3個旗46個蘇木鎮、218個生產嘎查,總人口14萬,其中鄉村人口8.97萬,約占總人口的64%,農牧業人口6.14萬。播種面積13.67萬畝,牧業年度牲畜頭數201.4萬頭(只)。地區生產總值7720萬元,一產增加值為164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09元。1976年,在阿左旗木仁高勒蘇木伊克爾嘎查,20歲出頭的閆新忠是當時隊里的壯勞力,他和妻子每天上工掙公分,一年下來全家總共才有300多元錢的收入,就這樣還算是他們嘎查收入最高的一家;仡欉^去,如今生活在巴彥霍德移民新村的他感慨萬千。30年的巨大變化,從農民的錢袋子就能看個清清楚楚。 隨著全國上下掀起改革開發的熱潮,阿拉善這塊土地也開始迸發出新的活力。1983年,蘇木開始包產到戶,閆新忠一家每人分得了13只羊和8分地。最讓他高興的是,農牧民可以搞三產,讓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讓生活越過越滋潤。他湊錢買了一輛老解放車,后來又承包嘎查上的東風車跑運輸,一年下來純收入達到了5000多元,三年多就成了讓人羨慕的“萬元戶”。 閆新忠笑著告訴記者:“記得當時我在巴彥浩特花了120元錢買了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雖然只能收到中央一套和二套的節目,但是家里天天晚上都坐滿了來看電視的人,我自己也覺得很有面子。” 黨中央為指導農業農村改革,從1982年到1986年、從2004年到2008年,先后制定了10個1號文件,在不同年代的不同背景下,各有側重,而其主線就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尊重農民創造、維護農民物質利益、保障農民民主權利、解放和發農村生產力,這成為我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根本動力。漸漸地,閆新忠所在嘎查里買電視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生活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農牧民們用自己的雙手,敲開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門。 阿拉善盟農牧局領導:“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盟農村牧區經濟得到全面發展,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農牧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農牧民生產的積極性得到較大提高,農村牧區改革取得了顯著成就。2007年,我盟第一產業增加值達5.1億元,是建盟初期的31倍。農作物播種面積為47.14萬畝,比建盟初期增加33.5萬畝。牧業年度牲畜頭數179.8萬頭(只),全年農區牲畜飼養量達到82萬頭(只)。糧食總產量達到13.4萬噸,增加13萬噸。” 自“九五”以來,阿拉善盟農牧業產業化工作逐步理清發展思路,確立了綠洲肉羊、綠色蔬菜、特色沙產業等主導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基本形成了具有阿拉善特色的農牧業產業化新格局。 阿拉善盟農牧局領導:“目前,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已達20家,擁有自治區級龍頭企業1家,盟級龍頭企業11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437萬元,增加值達到4213萬元,利潤總額2395萬元,上繳稅金585萬元。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帶動了5745家農牧戶加入到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中,占總戶數的33%。綠色蔬菜、肉羊養殖、棉花和蜜瓜種植成為我盟農牧民增收的亮點。” 巴彥霍德嘎查是阿拉善盟新農村新牧區的示范嘎查,這里溫棚林立,一家龍頭企業和農牧民挽手共創輝煌。記者在該嘎查采訪時看到,一排排的紅頂磚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柏油路四通八達,一座座溫棚里的蔬菜茁壯成長,一派繁榮的景象。說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搬遷牧民們十分感慨。 牧民李紅:“我們都是從阿左旗哈什哈蘇木和木仁高勒蘇木搬遷而來,政府為我們建了房,通了路,接通了電話和有線電視,還要為我們接通互聯網,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 30年彈指一揮間,從他們滿臉的笑容,讓記者看到了阿拉善盟農牧民的燦爛的明天。209與5072數字的差別,最清晰地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阿拉善盟的農牧民真正得到了實惠。(記者楊永紅、任潤遠)
|
來源: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任艷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