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已于近期建設完成(央廣網發 圖片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央廣網重慶7月10日消息(記者陳鵬)記者今天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截至到今年7月,重慶新建成1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并實現對外開放。

  2018年以來,根據重慶市政府對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在中心城區實施了公園建設工作,公園的建成使得城市品質得提升、文化得弘揚、市民得實惠。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20年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目標任務的通知》(渝府辦發〔2020〕10號)相關要求,2020年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任務目標是年底前建成42個公園,目前已完成其中10個公園建設任務。

  據了解,截止去年年底,全市社區體育公園已建成并開放50個,輻射服務周邊社區人口約330萬人。到2020年6月,各公園陸續組織、承接各項文體活動60余次,已累計接待入園約281.82萬人次。5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開放以來,受到了市民的喜愛,公園在提供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場地的同時,實行了高效、智能、共建共享的管理措施,實實在在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今年新建項目中棉花街、小沙溪、孟子湖等10個公園已基本建成,并計劃于近期開放。本次開放的1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地塊面積均不大,主要以節約集約用地、為社區居民營造休閑活動空間為設計理念。渝中區棉花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周圍多為老居民區,休閑運動活動空間較少,從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出發,綜合利用有限土地資源,建設了多功能廣場、球類運動空間、器械運動區等,公園內設置有抗戰金融記憶科普空間、兒童游樂園、羽毛球、乒乓球、休憩區、文化步道、便民廁所等,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了生活休閑空間。

在建中的彈子石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設計方案部分區域效果圖(央廣網發 圖片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除了已經建成的公園,目前在建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也是特色鮮明。

  在建的彈子石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臨騰龍大道,緊挨華潤萬象匯,公園整體設計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與城市周邊環境發展趨勢相協調的原則、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原則以及重視公眾參與的社會原則。公園內部設計依據現有地形梳理進行土方平衡,將公園打造成集社區文化、社區體育、社區共享空間、生態理念于一體的城市開敞空間。利用場地現狀形成的借景視線,打造以大禹涂山文化為主題的“守望”、”呼歸”生態視廊,形成“守望”觀景平臺、”呼歸”親水平臺和九州生態濕地的對景關系。同時,公園還設置文化科普中心,集中對南岸區生態文化相關的7個點進行科普教育展示。

  在建的巴將軍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占地4036㎡。該公園主要以社區居民運動健身、幼兒園活動等功能為主。項目延用老重慶通遠門城墻的立面元素,使文化與自然,與歷史脈絡相結合,從整體到局部,以清新柔美的景觀語言,將公園的自然特性與紀念性景觀展現于人們面前,打造具有巴國文化歷史底蘊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按照全市的統籌安排,今年還有3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項目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中,并計劃分批次在2020年內全部完成建設并陸續開放。屆時全市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將全部建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