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多層次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適應性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概念,在教育領域是指學生畢業后對于工作崗位和社會經濟需求的適應能力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契合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職業教育提出的關鍵詞“增強適應性”,即增強適應性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的關鍵所在。

  適應性是職業教育最大的質量標志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先后出臺一系列支持和鼓勵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和制度。全世界最大規模職業教育的形成,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就業創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而有益的貢獻。

  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仍然存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不匹配的矛盾仍然嚴重。一方面是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這樣的反差,就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之間存在不對稱性和不適應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適應性不夠或者說適應性差成為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不高、社會吸引力不強、行業企業支持力度小的重要原因。《行動計劃》提出要鞏固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水平,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完善高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說到底就是要在增強適應性上下功夫。適應性既是重要的質量指標,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以后結構質量的關鍵所在,忽略了適應性或者適應性不強,培養的人才不能夠很好地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不僅是國家財政教育投入的浪費,更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在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上下功夫。

  《行動計劃》各項舉措旨在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將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強化其類型定位,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為服務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與人才支持,助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加快形成技能型社會奠基。這也意味著職業教育要比普通教育更具有適應性。

  《行動計劃》圍繞辦好公平有質量、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主要表現在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不足;需求導向是指用人單位和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還未能得到很好的滿足。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要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行動計劃》聚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一系列根本性舉措,緊緊圍繞培養愛黨、愛祖國、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著力在培養和造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和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等,應該說,這是職業教育質量的最主要標志,也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頻共振和后繼有人。抓住職業教育發展的這個關鍵,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行動計劃》圍繞構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要強化中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從構建更加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層面,來強化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探索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融通、職普協調和融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養體系,對推動職業教育特色打造和特色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更好地增強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的結構質量。

  《行動計劃》圍繞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從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完善辦學質量監管評價機制和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管理隊伍等提出了貫徹實施要求,通過標準建設,更好地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完善多元評價機制,不斷提升治理質量,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教育、人力資本、制度環境等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行動計劃》旨在促進職業教育成為新發展格局的內生變量,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落實《行動計劃》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20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全國啟動儀式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開幕式活動中強調,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職業教育要在“五入”上下功夫,使職業教育“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進一步創造條件。

  《行動計劃》從著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系統解決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質量不高問題出發,明確提出要構建“國家宏觀管理、省級統籌保障、學校自主實施”管理機制,而院校是基本人才培養組織,也是落實高質量發展,推動增強適應能力的基礎。因此,必須系統謀劃、務實行動,通過“五入”的協同聯動為形成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激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部合力,推動職業教育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

  要著力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學校要充分利用國家支持產教融合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的優惠措施,用好行業指導委員會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等資源,以主動謀互動、互動謀合作、合作促發展,加強學校廣泛謀求合作支持、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工作,真正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學生畢業與崗位工作零過渡,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適應對接。

  要扎實推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三教”改革固然需要外部環境,但關鍵在學校,學校在“三教”改革中完全可以大有所為。學校要充分利用“固定崗+流動崗”的政策資源,積極構建專兼結合的結構化“雙師型”創新教學團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要把握教材國家事權新要求,選用好和建設好教材,以“三教”改革的實際成效,在推動人才培養適應性上見成效。

  要切實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和教師信息化能力。特別是要以“信息技術+”升級傳統專業,及時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優化課程體系、豐富教學資源,推進泛在教學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以此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改進教學管理和學習考核,適應技術和產業變革,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作者:周建松,系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