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央廣網財經 > 央廣財經評論

央廣網

專家:“供給側改革”不等同于“弱化國企”

2016-06-24 12:20: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后,一些人趁機渲染,說我國當前經濟困難的重要原因就是國企效率低下、僵尸企業過多,國企的過剩產能擠壓了民企的發展空間等等。他們主張取消國企的主導地位,甚至認為改革的出路在于“賣掉”國企。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推進供給側改革,不是要弱化國有企業。

  從數據看,國有企業現狀確實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國企承擔著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角色,但隨著產能過剩等問題凸顯,國企開始“拖經濟增長的后腿”。但國企的困境,不能成為在供給側改革中弱化國企的理由。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國企是實現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重要力量。當前國企存在的產能過剩、資源錯配等問題,主要反映的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失衡。這些問題具有普遍性,國企有,民企也有,國內有,國外也有,和企業所有制性質并沒有必然聯系,發達國家也曾面臨“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等難題。“供給側改革”和“弱化國企”之間不能劃等號。

  推進供給側改革,不是要弱化國有企業,相反是要在改革中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現在市場供給的問題主要在國企,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的供需不對稱,是供給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可以說,供給側改革,首先就要從國企做起。如果把國企在供給側的矛盾和問題解決好了,把國企的“僵尸企業”問題解決好了,其他所有制企業就有了重要參考。實際上,我國應對各種經濟風險和危機的實踐早已證明,國有經濟在規避風險、應對困難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和作用。

  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要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要求,讓國企跳出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把更多精力用在設計研發更適用、更優秀、更有品牌影響力的新產品、新服務上,增強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國有企業不能再走“依靠資源壟斷把自己養肥”的老路,要自覺參與市場公平競爭,不能在面對競爭時強調公益性質,在需要承擔公益責任時又拿企業身份說事兒。正如權威人士所說,供給側改革一定要把國企建成真正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

  對此,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石磊:供給側改革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癥結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國企在過剩產能中占的比重很大,是否要讓國企一去了之是一個癥結性的問題。第二,國企本身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創新發展、調整結構。第三,國企與一般企業有所區別,因為它們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場競爭性,高管的薪酬也是一個問題。

  在這些產能過剩的國企中,未必每個項目都是過剩的,我們要分情況討論,一些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低的項目要先退出,然后再集中有限的資源來發展、整合優質的項目。第二,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當它因產能過剩需要退出時,員工的出路以及補償機制都是要解決的問題。對于產能過剩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尤其是資源型的地區來說,這項工作非常重要。

  對于僵尸企業來說,我們要分清楚它們到底是由經濟下行導致的,還是由管理不當導致的,有一些企業能夠通過盤整被救活,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一關了之,最終我們還是要通過提高國企質量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我們早在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過產權明晰、政企分開、權責明確和管理科學,我們要繼續貫徹這些方針。

編輯:昌朋淼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國企

說兩句

相關閱讀

政府要“撤出”微觀干預做好社會兜底

年初至今,去產能、去庫存開始在一些地方初顯成效,政府在關鍵環節起了一定的牽引作用,有人因此質疑,供給側改革是不是在走老路,強化政府的作用。

2016-06-23 14:02:00

央廣評論:供給側改革 市場不是萬能的

年初至今,去產能、去庫存開始在一些地方初顯成效,政府在關鍵環節起了一定的牽引作用,有人因此質疑,供給側改革是不是在走老路,強化政府的作用。

2016-06-23 09:44:00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大局觀

今年初,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反彈,一些正在去產能的鋼鐵煤炭企業紛紛復產。一些部門和地方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糾結心態暴露無遺。

2016-06-22 10:31: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點擊排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807188 新聞熱線: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京ICP證150508號 京公網安備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 | 央廣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