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這個原產于南美洲的一個“救命薯”,正在中國大地上演一場完美的身份逆襲。
3年前,“馬鈴薯主食化”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個新名詞——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這意味著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一個嶄新的億萬級市場即將開啟。
湖北,作為全國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首批9個試點省市之一,選擇了5家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化探索。3年過去了,馬鈴薯主食化之路,走得順不順?消費者接受嗎?產業發展還有哪些瓶頸?
A
國家糧食戰略調整——
土豆當“飯”,推動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
土豆當“飯”,并非新鮮事。在歐美等國家,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湖北恩施,烤洋芋、煮洋芋,早就是老鄉們飯桌上的主角。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據了解,在我省早就以“5斤土豆折合1斤糧食”將土豆計入糧食總產量。
馬鈴薯主食化上升至國家戰略,背后有什么樣的考量?
“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是推動國民健康和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大舉措,加快開發豐富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培養馬鈴薯主食消費習慣,將為培育小康社會主食文化發揮重要作用。”省農業廳總農藝師肖長惜說。近年來,我省糧食連年豐收,三大主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從供給側結構來看,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尤其是玉米去庫存壓力較大;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對于湖北而言,肩負著更大責任。發展馬鈴薯產業,我省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湖北,春、秋、冬三個季節均可種植馬鈴薯,全年收獲期長達9個月,是全國少有的種薯、加工原料薯、食用薯生產區域。科技優勢明顯,華中農業大學建有農業部馬鈴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湖北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恩施建有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這些將為馬鈴薯主食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我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專用品種不斷優化,種植模式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馬鈴薯規模化種植逐年上升,引導馬鈴薯主食加工企業對接原料生產基地,延伸產業鏈條,以高產高效助力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羅昆介紹。
馬鈴薯被賦予主糧化的內涵,就是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復配米等主食產品,實現由目前的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為何選擇馬鈴薯作為主食開發產品?專家介紹,馬鈴薯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全部7類營養物質,100克土豆的維生素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鉀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且富含膳食纖維。與小麥、水稻種植相比,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另外,馬鈴薯被加工成全粉,可存放10年以上,無疑是國家戰略儲備的絕佳選擇。
B
小土豆魅力初顯
——強力推進,產業化步伐加快
每天早上6時,一輛運輸車載著土豆做的糕點、面包等產品,從恩施州亞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駛出,不到一個小時,這些土豆做的產品出現在該公司旗下的超市中。
恩施州亞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是首批承擔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的試點企業,3年積累生產馬鈴薯全粉配比為30%馬鈴薯糕點系列產品726.4噸,并采用恩施土豆為原料,研發出純天然“馬鈴薯酵母液”,用于烘焙面包等,產品遠銷國內外。
該公司的成功,離不開全省馬鈴薯產業開發的全面推動。
2015年起,我省以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為契機,遴選宜昌市天宇食品有限公司、恩施州亞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湖北三杰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湖北金銀豐食品有限公司、武漢大漢口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探路,其中馬鈴薯熱干面企業1家、馬鈴薯掛面企業2家、馬鈴薯饅頭、糕點類企業2家,并確定各企業馬鈴薯補貼產品的加工數量和補貼資金額度。
3年來,我省積極培育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群體,充分利用媒體、“互聯網+”和進學校、進機關、進超市、進食堂等形式,廣泛開展現場品嘗、宣傳推介等活動,宣傳馬鈴薯營養價值、產品類型及產業發展情況。2017年累計組織試點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會、招商會、博覽會、觀摩活動等21場次,在中央和省級媒體宣傳9次,消費者逐步認識并接受馬鈴薯主食產品。
在政策的扶持和引領下,在真金白銀的支持下,我省馬鈴薯主食開發初戰告捷——產業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體系建設基本建立,科技創新取得一定突破,市場主體培育卓有成效,截至2017年12月下旬,5家企業3年累計生產各類馬鈴薯主食產品6064.9噸,銷售6031.2噸。
不斷增長的加工需求拉動生產環節快速發展,2017年全省馬鈴薯生產面積、單產、總產分別達到386.9萬畝、211.3公斤/畝、16.4億斤,面積、總產均創歷史新高,全年增產量占糧食增產總量的12.8%,馬鈴薯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
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給貧困山區帶來無限希望。恩施州亞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地處國家級貧困縣宣恩縣,該公司建立馬鈴薯原料訂單生產基地3000畝,吸納240個精準扶貧戶種植,產品保底回收進行精深加工,350名(戶)貧困對象在該公司常年打工,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C
主食化之路非坦途
——讓主糧身份名副其實,還需邁過幾道坎
馬鈴薯主食開發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品種問題是主食化一大挑戰。”武漢大漢口、金銀豐等公司普遍認為。據了解,企業加工所需的馬鈴薯,與居民當菜吃的馬鈴薯,是屬于完全不同的品種。我省篩選推廣大西洋、華恩1號、南中552等優質專用品種,依托湖北凱瑞百谷、湖北清江種業等脫毒種薯繁殖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試管薯、微型薯、原種、良種繁殖基地,但遠遠不能滿足省內生產用種需求。
不得已,許多企業選擇從北方馬鈴薯主產省選購馬鈴薯全粉。武漢大漢口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馬鈴薯全粉一噸1.2萬元,是普通面粉的三四倍,比紅薯也貴1/3。“馬鈴薯主食中,添加的馬鈴薯全粉比例越高,企業成本就越高。”因此,后期如何培育出高產同時適宜主食加工要求的高淀粉含量品種將成為主食化的關鍵。
馬鈴薯主食化靠舌尖推動,因此要做出老百姓習慣口味的“中國味道”。科技創新引領是關鍵。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盡管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實施3年多,但要改變“不把土豆當糧食”的傳統消費觀念,仍任重道遠。
據了解,知曉并消費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者愈來愈多,但離形成穩定、持續消費馬鈴薯主食產品還有差距,有待進一步培育消費群體,擴大消費潛力,促進生產與消費的有效對接。
從“菜”到“糧”,加工是關鍵環節。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初加工產品產能過剩,深加工產品嚴重不足,企業需有長遠的戰略和敢于創新的魄力,破解這一難題。
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長抓不懈。
D
億萬市場未來可期
——創新引領,深挖潛力闖藍海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馬鈴薯主食化將催生億萬大產業,這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同行。
從消費潛力來看——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市場環境已經形成。農產品消費的最大渠道——饅頭、面條、米飯等主食產品,如果馬鈴薯主食替代其1/10,市場將十分可觀。
從鮮薯生產潛力看——馬鈴薯平均畝產只有1000公斤左右,通過品種升級換代、脫毒種薯推廣、栽培技術提升等,畝產有望大幅提升,同時挖掘冬閑田潛力,也大有可為。
從加工潛力看——馬鈴薯主食原料或半成品加工空間巨大,包括全粉、薯泥、速凍薯條薯片以及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閑及功能型主食產品。
發揚優勢,深挖潛力,湖北馬鈴薯主食開發正向著更高質量奔跑。據省農業廳透露,我省將進一步制定馬鈴薯主食開發方案,推進土豆品種專用化、種植區域化、生產機械化、經營產業化、產品主食化發展步伐。
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支持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政策優惠,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行優惠利率。
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嶄露頭角,有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有了一批主食產品,有了一批市場主體,還有了一批消費群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高質量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下,社會各方聚力合作,馬鈴薯產業開發將邁向新的征程。
馬鈴薯前世今生
目前,被世界公認的馬鈴薯起源中心有兩個:馬鈴薯栽培種起源于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盆地中心地區,及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沿安第斯山麓以及烏拉圭等地區。野生種起源于中美洲及墨西哥。
馬鈴薯從南美洲傳到歐洲,有兩條路線:一條是1551年西班牙人Valdevii將塊莖帶到西班牙介紹給國王,1570年引進并在南部種植,后來傳播到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另一條是1588年-1593年,馬鈴薯被引種到英格蘭,并遍植英倫三島及北歐諸國,后又引種至大不列顛所屬殖民地及北美洲。
我國馬鈴薯的栽培始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京津地區可能是我國最早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已有近400年的栽培歷史。在19世紀前期,我國的云南、貴州、山西和甘肅已有大面積種植,并有相當的產量。目前,全國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有甘肅、內蒙古、四川、貴州、云南。馬鈴薯栽培遍布全國,種植面積約8000萬畝,在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6個優勢種植區域,分別是東北種薯和淀粉加工原料優勢區;華北種薯和食品加工原料優勢區;西北優質食用和加工原料優勢區;西南食用和加工原料優勢區;中原早熟菜用、出口優勢區;南方冬作菜用、出口優勢區。
馬鈴薯加工產品主要為四大類:馬鈴薯食品(馬鈴薯片、條、泥、丁、膨化食品及饅頭、面條、米粉等傳統食品),馬鈴薯粉條、粉絲,馬鈴薯淀粉(包括變性淀粉)和馬鈴薯全粉。馬鈴薯粉條加工是傳統的馬鈴薯加工制品,但在加工質量和品牌開拓方面也都存在不少問題。馬鈴薯用于加工淀粉的比例小,與馬鈴薯生產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馬鈴薯多限于鮮貯、鮮運、鮮銷、鮮食。在傳統的膳食結構中,95%以上的馬鈴薯作為蔬菜鮮食,很少作為主食直接食用。近年來,馬鈴薯加工食品在我國備受歡迎。以薯條、薯泥為基本原料的麥當勞、肯德基食品已占據我國快餐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從各種渠道進口的其它油炸薯片、膨化食品等馬鈴薯加工制品也在不斷增長。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認識和對食物多樣性的需求,以及各種媒介的宣傳引導,馬鈴薯食品將逐步成為我國城鄉調劑和豐富人民日常食物結構的主食之一,在日常膳食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未來發展憧憬
湖北三杰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
立足于掛面生產基礎和當地馬鈴薯資源,研發出馬鈴薯掛面產品和馬鈴薯養生粥。“三杰牌”馬鈴薯面條獲第12屆武漢農博會“金獎農產品”。目前該公司馬鈴薯產品已銷往全國。
該公司總經理孫云杰表示,我們是湖北最大的小麥粉及面制品生產企業,3年來,公司已生產馬鈴薯全粉配比為25%的馬鈴薯掛面和養生粥1306.5噸,產品很受歡迎,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豐富產品,強化宣傳推介,不斷增大產品覆蓋面,讓更多的消費者吃到馬鈴薯主食產品。
恩施州亞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作為恩施州唯一對接國家馬鈴薯主食化產業開發試點企業,以“恩施硒土豆”為原材料,3年累計生產銷售馬鈴薯全粉配比30%的馬鈴薯糕點等系列產品726.4噸,帶動該公司銷售收入增加近4000萬元。開發的馬鈴薯金絲蛋糕、富硒土豆燒分別榮獲全國“十大糕點”“十大主食”稱號。
該公司總經理洪志偉深信,通過公司旗下馬鈴薯產業鏈建設,主推馬鈴薯食品的營養健康品牌,將來消費馬鈴薯主食產品的消費者會越來越多。
湖北金銀豐食品有限公司
作為“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主食加工示范企業”,該公司致力于馬鈴薯面條研發,已成功開發出馬鈴薯全粉含量為25%的香思里馬鈴薯掛面,目前主要供應部隊、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食堂、超市等。
該公司董事長蔣修軍認為,馬鈴薯掛面口感柔軟、爽滑,營養豐富,低脂肪,低熱量,含有多種抗氧化劑、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經常食用,還有護胃、健脾、強身益腎和降壓護心的功效,隨著營養健康消費升級,馬鈴薯面條類主食產品必將引領小康社會消費新時尚。
武漢大漢口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生產“大漢口”牌系列熱干面產品,擁有5項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及18項外觀設計專利。該公司已研發出馬鈴薯全粉和鮮馬鈴薯泥復配的熱干面產品,進一步降低了原料成本。馬鈴薯熱干面的彈性、韌性和膨松度相比未添加馬鈴薯粉的產品明顯增加。馬鈴薯熱干面先后榮獲全國“十大主食”“十大特色小吃”等稱號。目前產品以武漢為基地,以湖北為龍頭,輻射全國。
該公司總經理劉曉婷表示,馬鈴薯熱干面不但豐富了企業產品,更滿足了市場需求,今后將進一步探索不同配比的鮮食馬鈴薯熱干面,把馬鈴薯熱干面風味和名氣做出來。
宜昌市天宇食品有限公司
自主研發馬鈴薯全粉含量為30%的饅頭、花卷、壽桃包、卡通包、荷花卷、薯仔包、蘑菇包等16種馬鈴薯主食產品,滿足老、中、青、幼等不同消費群體需求,3年累計生產銷售1500余噸。產品已銷往湖北、四川、重慶、陜西、河南、山東、湖南、安徽等10多個省市。
該公司總經理朱毅表示,將不遺余力開發更多的馬鈴薯饅頭、包子類產品,他說:“這對我們做主食加工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更是一個重大賣點,我們要以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為契機,將馬鈴薯面點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