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下月起央行條碼支付新規將要正式實施,手機掃碼支付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每天必做的一個動作,打開微信、支付寶,掃一掃買水果、買菜,或者打開自己的支付二維碼頁面,讓商家掃一下付錢,這樣的常規動作背后,隱含著事關個人和體系金融安全更深層次的規范問題。
而最近被人們格外關注的是,新規要求靜態條碼付款,比如消費者拿出手機掃商家的固定二維碼支付貨款,每天限額500元。500元一天夠用嗎?為什么會定在500元?央行為何要出手規范條碼支付市場?新規依靠哪些手段達到“治亂象”的目的,同時又能推動這樣便民的支付方式繼續讓生活更美好?
條碼支付,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掃條碼或者二維碼,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
去年底,央行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和技術規范等文件,自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條碼支付規范化時代的到來。
央行表示,“由于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在條碼生成機制和傳輸過程中仍存在風險隱患,也引發了支付安全的風險案件,市場機構在業務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不正當競爭等現象。”這就是條碼支付新規出臺的必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分析,從技術層面看,掃碼容易攜帶一些非法代碼,在傳輸過程中容易被攻擊,容易給客戶的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帶來威脅。從市場角度看,不斷地加大了該領域競爭,其中出現一些不正當競爭,擾亂整個市場秩序。從合規的角度看也存在問題,比如在商戶收單環節有一些劣質的商戶進來。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明確規定,根據風險防范能力的不同,將對掃碼支付進行限額管理。當掃碼支付時,手機或者商戶的收銀機每次生成的條碼都是不同的,對于這種動態條碼支付,新規規定采用兩種有效方式進行驗證,其中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的,可以自主約定每天的累計交易限額;采用兩種有效方式進行驗證,但其中不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的,同一個客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不應超過5000元;采用一種有效方式進行驗證的,同一個客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不應超過1000元。而對靜態條碼支付,也就是常見的商戶貼在墻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維碼支付,無論采取什么交易驗證方式,同一個客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都不能超過500元。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亢林表示,對大多數消費者,限額并不會產生大的影響。日常使用的支付寶和微信,一般使用比如指紋、密碼這兩個以上的要素,單日限額是5000(元),基本可以滿足日常支付需求。
靜態條碼每天500元的交易限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大家的日常消費呢?
董希淼表示,從2015年到2016年,主流支付機構的條碼支付95%以上都在500元以下,2017年上半年,主流的支付機構條碼支付平均金額是108元。對于實際的使用,無論是商戶還是消費者個人都不會帶來影響。
近兩年來,條碼支付飛速發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此前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移動支付業務達375.52億筆,同比增長46%;移動支付金額202.93萬億元,同比增長28.8%,這還不包括紅包等娛樂性產品的業務量。快速增長的業務量使得限額500元等盡管經過精密測算,但并不能保證毫無影響。
專家還提醒,由于靜態條碼容易被篡改或者變造,也容易感染木馬或病毒,因此建議消費者盡量使用動態條碼支付。像手機里生成的二維碼就屬于動態條碼。讓商家掃消費者的碼,這也是條碼支付新規希望引導市場走向的更安全的支付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