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健康頻道 > 滾動新聞

央廣網

光明網評論員:奶源過剩,專家找原因何以望東指西

2016-10-20 17:09:00 來源:光明網

  8月11日,有媒體報道說,中國牛奶行業正面臨著奶源過剩的危機,奶牛養殖業面臨價格下跌、企業拒收的雙重困境,不僅各類養殖主體生存困難,養殖者不得不提高淘汰率“殺牛”退市,而且許多加工企業也在拒收鮮奶或將鮮奶噴粉儲存,甚至有企業將鮮奶噴粉后賣給養豬企業。

  何以至此?上述報道稱,“專家認為,目前世界奶價較低”是原因之一,并且“我國奶價甚至低于多數國家成本”,所以,“未來奶價應該會觸底反彈,屆時我國大中型牧場遇到的困難也將會有所緩解”。

  不過,還是“專家表示,部分乳企一方面限收拒收國產奶,一方面更多地使用進口奶粉生產‘復原乳’,抑制了國內產能”,因此,“可通過修訂生產標準,加強檢測力度等方式,適當限制‘復原乳’,為生鮮乳打開銷路”。

  顯然,上述“專家”與“專家”的矛盾,還另需專家來解讀。既然“目前世界奶價較低,我國奶價甚至低于多數國家成本”,那么,為什么還有國內乳企進口成本更高的外國奶粉來生產“復原乳”?國內乳企如此作為,不是“自殺”行為么?

  當然,也誠如專家所言,“當前乳業困難的根本原因還是消費市場低迷。近年來我國消費量增長十分緩慢,一直低于奶產量的增幅,去年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實際上人均奶制品消費量僅為亞洲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專家說了,“一是加強乳制品消費宣傳”。言下之意,是中國人民不知道喝奶的好處,不了解乳制品益處相關的知識,所以,消除“消費市場低迷”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強乳制品消費宣傳”。

  然而,問題真是這樣嗎?上述各路專家難道真的不清楚中國牛奶行業的癥結所在嗎?其實,上述報道在“不經意”間已經指出了中國牛奶行業、奶牛養殖行業以及乳制品市場消費低迷的主要原因:“我國乳業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首次出現包括大型企業在內的全產業鏈大面積虧損現象”。

  至此,問題不是很清楚了么?正是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的牛奶行業、同時牽累奶牛養殖行業一蹶不振;也正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牛奶行業、乳制品質量的丑聞不斷,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大幅放寬——如菌落數標準竟放寬到了連乳制品廠家自己都驚呼的程度,才讓消費者形成并固化了“喝奶有害健康”的概念。這種現象,這個現實,靠“加強乳制品消費宣傳”就能奏效?難道消費者都是阿斗不成?你說呢,專家?

  再者,說到“我國奶價甚至低于多數國家成本”,至少在中國國內市場上,也有大量證據可以用來證偽此說。最近一些年,來自歐洲、澳洲、新西蘭的牛奶及其乳制品在中國銷量大增,以致于去年“有人”提議要把國外進口牛奶的保質期縮短,為其設置進口壁壘以增加其出口中國市場的成本,從而達到控制其進口量,倒逼消費者去消費國內廠家生產的鮮奶及其乳制品……這些進口牛奶中的許多品牌的產品,其價格低于、甚至遠遠低于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

  國外牛奶及其乳制品廠商不是到中國作慈善的,那些進口商、運輸商及其中國賣家也不是作慈善的,若“我國奶價甚至低于多數國家成本”為真,那么,上述這些人莫非都是在賠錢賺吆喝?那些用自己辛辛苦苦掙得的票子在市場上為國外進口牛奶及其乳制品投上一票的消費者莫非都是傻子?中國消費者寧可買保質期長的進口牛奶產品的消費行為,非靠忽悠而能變。

(編輯:林辰)

編輯:王啟慧

關鍵詞:專家;奶價;奶產量;復原乳;三聚氰胺

說兩句

相關閱讀

專家:科學飲水3.0時代需理性選水

普及科學飲水理念,解決公眾遇到的科學飲水難題,火山鳴泉聯合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在北京舉辦“開啟科學飲水3.0時代”媒體溝通會。

2016-09-28 23:07:00

保健品詐騙“四陷阱” 專家支招防“忽悠”

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一個老人被保健品銷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萬買保健品,整個房子到處都堆滿了,最后鬧得與兒女反目。 其次,老年人選購保健食品時還應仔細閱讀說明書,認準外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志和批準文號。

2016-09-24 14:44:00

高薪雇人陪孩玩 培養社交才能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不僅適用于中國父母,不論中外貧富,父母可謂為了孩子費盡苦心。像紐約霍瑞斯曼學校(常春藤高中盟校之一,教學范圍從幼兒園到12年級)這樣的精英學校在招生時都會考察候選者在社交方面的技能,因此,不少父母非常重視這種玩耍約會。

2016-09-04 15:25: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編輯推薦

視覺焦點

推薦視頻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點擊排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807188 新聞熱線: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京ICP證150508號 京公網安備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 | 央廣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