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18條內容,重點解決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不敢貸、不愿貸、不能貸”問題,擴大對民營企業的有效金融供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等,在《意見》中都有了具體體現。對此,貴州省浙江總商會會長許國清對記者表示,國家通過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方式,來對民營企業進行支持,這正是我們所期盼的。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一些地區還存在金融機構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審核標準不一,若資金供給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必將為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許國清說。
再次肯定民營企業的作用
從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政府工作報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一直是重點中的重點。在此次《意見》提出的18條內容中,金融一詞共出現了45次。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意見》與前期民營企業“紓困政策”一脈相承,主要目的在于“疏通貨幣傳導機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改善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狀況”。
對此,浙江省并購聯合會執行秘書長孫文祥認為,《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11月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從實施差別化信貸支持、加大直接融資、完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等方面,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強和改進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
北京德恒(杭州)律師事務所徐逍影律師對記者表示,《意見》再次肯定了民營企業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了民營企業經更大的信心,同時也對民營企業釋放出強烈信號:在我們國家這個政策環境中,民營企業一定要越來越好。
通過制度規范提升民企融資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特別提到,加快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債券工具創新,支持通過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轉股型二級資本債券等創新工具補充資本。而就在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專門提到銀行永續債、引入基金參與銀行增資擴股等問題,從多方面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
可以看到,《意見》通過央行差別化貨幣信貸政策、監管層面積極引導等方式提振銀行向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意愿,同時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提供政策保障,雙管齊下正向激勵,以此來提升銀行信貸供給能力。
孫文祥表示,此次通過《意見》再次明確和強調,不僅僅是為民營企業發展提振信心,也是進一步對金融管理部門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地、落細、落實提出要求。
華泰證券研究報告認為,監管政策多方發力引導銀行加大民企融資支持,一方面寬信用得以全面推動,銀行資產規模有望提速擴張,帶動盈利釋放,另一方面民企融資改善有助于社會信用修復的深入推進,也有利于銀行業資產質量平穩。
掃除企業征信中的信息共享障礙
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不敢貸、不愿貸、不能貸”,主要是基于金融機構對企業償還能力的評估,“但銀行應該對融資主體以及項目本身進行評估,而非在于其其它償還能力。”許國清說。
針對企業征信,《意見》還提出,從戰略高度抓緊抓好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依法開放相關信息資源,在確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推動數據共享。地方政府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抓緊構建完善金融、稅務、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等大數據服務平臺,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互聯互通。
在浙江,銀企、銀商的信息共享壁壘正在被打破。從去年開始,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引入全省200家以上合作銀行,通過企業基本信息共享,每年引導10萬家以上企業通過信用貸款、股權質押、動產抵押、商標權質押、專利權質押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融資2000億元,進一步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與此同時,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浙江每年公布100家“信用管理示范企業”,1000家“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讓守信者通行天下。完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格局,打造誠實信用的經營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對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民營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有助于緩解民營企業抵質押物不足、基礎信息數據缺乏等難題,而這些手段的應用依賴于各類信用數據信息的支撐。(記者 石瀟俊)
編輯:
魏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