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農民有一個最大的愿望,就是將自家的農產品賣出個好價錢。但是,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常常讓農民一年的勞動付之東流。此時,農業保險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
影響農產品市場變化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正常的季節因素之外,異常天氣,供求關系變化、產量、質量、市場環境等因素,都可能讓農產品的價格忽上忽下,之前出現的豬周期,蒜你狠,姜你軍,還有剛才的長江刀魚,都是這種變化的直觀表現。
出現這種現象,大家難免擔心,咱們農民是不是就只能看著農產品的價格漲跌,絲毫沒有應對的辦法呢?
其實,辦法是有的,這就是保險。農業保險聽起來聽高深,其實很多農民朋友們都需接觸到。
比方說在上海,就有針對淡季的綠葉菜價格保險機制,這項保險由政府主導,針對的就是蔬菜生產基地。農民朋友只要交很少一部分錢,一旦蔬菜的價格跌破了保單的約定價格,保險機構就會對大家的損失進行賠付,佩服的金額有可能達到咱們繳納金額的10倍。
蔬菜價格保險這項機制,除了上海之外,在山東、四川、陜西、寧夏等地方都已經開始實施。而除了蔬菜之外,生豬價格也有相應的保險項目。2014年,國家提出在全國范圍開展生豬價格保險,對生豬價格進行調控,如果在保險期內,豬糧比價低于6比1,投保人就可以獲得賠付。
而在大宗商品領域,去年國家就已經開始了“保險+期貨”價格保險試點,國家為大宗產品期貨交易的保險提供高達80%的補貼。
所以,咱們回過頭來看,保險,其實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國家也給咱們提供了很充分的扶持。
在農產品價格總體上行的過程中,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交了保費,但是卻沒起到實際用處,好像挺劃不來。對這個事情,咱們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市場的波動是很難準確預測的,一旦出現了價格大幅下挫的情況,咱們交的保費,就能彌補不少咱們的損失,甚至成了咱們持續生產的救命錢。而保險這個事情,不能算一時一地的小賬,而應該從長期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量,這樣咱們就會發現,保險,是非常劃算的。
從深層次來講,保險實際上是大家共同提供小額的資金,保證大家都能承受更大的風險,積極地參與保險,不僅是保障了咱們自己的收入,更是為提高整個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作出了貢獻。
換個角度,咱們可以發現,金融和農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傳統上來講,發展農業,咱們農民用的都是自己的資金。傳統的生產方式雖然風險比較低,但是進步的速度也會比較慢。金融可以給農業發展提供更的自己支持,同時也能夠給從經濟層面降低咱們農民的風險,所以,適度地把金融引入農業是非常好的。但是老話說,過猶不及。過度金融化,也會影響農業的發展。這兩者結合的方式和程度,就需要咱們加強實踐,及時總結,找到一個最好的契合點。
正所謂:農業保險保收入,及時投保別耽誤。要想農業發展快,需要金融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