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全國兩會,不僅您特別關注,中國鄉村之聲的主持人們也有各自的關注重點。兩會期間,我們特別推出《主播全掃描》,邀請各個節目的主持人就他們最關注的話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們帶著他們關注“三農”事一一亮相。你想為誰點贊~
《致富青年幫》主持人張程
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過了2016年,農民都對農業供給側改革感同身受。2017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繼續關注,對于農民朋友意義會更大。
過去,我國的農業結構叫做“以糧為綱”,現在糧食已經很多了,要適當調減,部分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規模相對不足,市場缺口很大,農民朋友要從過去的“低頭種地”變為“抬頭看市場”,要逐漸適應從“生產者”到“經營者”的角色轉化,學會通過價格信號調整規劃自己的生產行為。
在我看來,落后的、過剩的產能和品種,要主動關停、調減,比如玉米和過量使用的化肥;市場需求旺盛,但供給還相對不足的產品,要順應形勢、改良品種、增加供應,比如優質強弱筋小麥、雜糧雜豆、優質飼草。
《鄉土鄉情》主持人渠曉靜
鄉村旅游如何提升文化特色
如果鄉村旅游就是吃吃當地的土雞、土鴨,睡睡農居,價值并不大。游客體驗不佳,農民經營收益也不大。如何讓鄉村游體現出情懷,讓游客有深度體驗?如何延長價值鏈,同時保護古村落、提升村容村貌?文化,是最重要的抓手。
目前很多鄉村旅游的建設,呈現出公園化和城鎮化的特色。原先的青磚綠瓦不見了,代替的是水泥瓷磚;原先大樹下老爺爺的故事也不見了,代替的是隨處可見的廣場舞。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要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鄉村少年》主持人阿朗
教育扶貧和教育公平
目前教育扶貧的力度越來越大,但希望力度能再大些、再快點!孩子們學習的關鍵期,就像拔節的麥苗,最要勁的時候,沒有陽光、沒有雨水,以后給再多也補不回來!這是一個無法重來的過程!
我在采訪中遇到過一位姓馬的同學,學校免除了她每年640元的學雜費,還提供每年1500的助學金。用小馬的話說,有了這個錢,她上學上得踏實,要不然會覺得給家里添負擔,帶著愧疚讀書。年幼的孩子如果緊鎖眉頭,承擔這個年紀不應該承受的東西,能讀好書嗎?即使成績優異,心理能健康嗎?“教育扶貧”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學到知識、改變命運、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
跟隨父母進城打工的孩子同樣面臨問題。因為學籍不在,上不了學。或者上學了,也不能參加升學考試,還是得回原籍。問題的根本是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所以教育公平依舊是今年兩會熱詞!教育部近日公布“2017年工作要點”,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切實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促進入學機會公平,落實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考試政策。
《舉案說法》主持人天曉
保障農民工工資正常發放的“信用懲戒機制”
我發現在平時的節目中,關于欠薪、討薪的話題所占比例非常高。每年年底,國家都會集中出重拳打擊違法欠薪的行為,幫著農民工討薪。可是欠薪討薪的話題年年有、年年新。怎么辦?很多人大代表建議從機制上入手,釜底抽薪,直擊欠薪者的痛處。這個辦法就是“信用懲戒機制”。
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673萬例,限制615萬人次購買機票、222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全國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共限制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各類企業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7萬多人次,基本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格局。
過去一年成績很多,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律師擔心,“老賴”一旦被納入黑名單等于被判“無期徒刑”,長期遭受嚴厲的失信懲戒,易形成“破罐破摔”心態放棄履行債務。所以建議,在失信名單的進入退出機制、納入期限、救濟程序、無執行能力信息刪除等處進行完善,鼓勵失信者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糾正失信行為。
《舉案說法》主持人康樂
農村女童保護和兒童性教育落實
公益組織“女童保護”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曝光的性侵14歲以下兒童案例433起,受害者為農村兒童的329起,占比75.98%;農村地區曝光案件首次高于城鎮。而很多兒童被性侵了,自己都不知道,家長發現之后已經失去了采集證據的最佳時間,所以有效的性教育是預防性侵兒童犯罪的重要一環。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羞于提性的,很多家長老師總覺得這個話題難以啟齒。在網上有個《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一本正常的科普書籍,很多成年人卻呼吁收回這本書。
《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說:“這個課本的教育理念和性別觀念,都相當的進步,甚至比得上很多發達國家的同類課本了!”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再次呼吁將家庭教育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當中,將性安全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鄉土鄉情》主持人雷雪
關注古村落保護
古村落保護發展重心容易局限在物質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熱衷于“整容”是非常不利于優秀文化保護傳承的,有限的資金、時間和人力投入到無限的“整容”需求中,造成巨大浪費,更嚴重的是因為錯誤的標準、對象、方法,不但損害了村落的核心價值,更耽誤了文化搶救的時機。《鄉土鄉情》節目與聽眾互動時收到的反饋幾乎都是一樣的:我們這兒沒有古村了。
古村落不是為鄉村旅游而生,它有自己的獨立價值,不應該受現代文明的羈絆。截至目前,我國一共有4157個村落被納入保護范疇,從某種程度上講,此舉基本遏制住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但是對傳統村落來說,危機仍未遠離,仍有不少傳統村落因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變得面目全非。
在如何留住和保護傳統村落的問題上,多家媒體都圈出了重點,那就是古村落原住民的問題。保持傳統村落的原汁原味,絕不意味著不能改變落后的居住條件。屋里是現代化設施,屋子外面是傳統村落的樣子,一樣可行。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并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