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棵菜有8棵運往北方,廣西從供給側發力,升級轉型全國最大秋冬菜基地
“菜園子”如何緊跟“菜籃子”(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①)
龐革平 莫有合
南國春來早。春節剛過,廣西百色市田陽縣田間就熱鬧起來。“現在小番茄行情不錯,每斤兩塊四。”那塘村村民黃少春樂呵呵地說。在田陽,小番茄成了秋冬菜的主打品種,每天交易量達1100噸左右。
與此同時,藤縣的秋西瓜,合浦的四季豆,田東、平果的西葫蘆,臨桂、雁山的萵筍……八桂大地處處冬菜飄香。
目前,廣西全區秋冬菜種植面積達到1412萬畝,每10棵菜有8棵運往北方,為“南菜北運”年供菜近9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秋冬菜生產基地。緊跟市場需求,廣西農業正從供給側發力,加快推進秋冬菜轉型升級。
綠色轉型:蔬菜標準園打生態牌,四級聯動監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同樣種菜,這里的種法不一樣。
“從種子肥料,到用水用藥,都有技術規程,照方抓藥。”田陽縣興城村菜農黃海儼,流轉土地150畝,他談起致富“秘籍”有一套:施肥要用農家肥、有機肥,打藥必須是生物農藥,嚴格把好質量安全關。“雖然投入多一點,但綠色放心、銷路好,粉紅果‘千禧’每斤賣到了8元。”
以前,興城村單門獨戶種番茄,不成氣候,種多了難免“爛市”。2011年,縣里在興城村創建蔬菜標準園,瞄準綠色化、生態化,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標準化生產。短短幾年,全村蔬菜標準園發展到3010畝,質量有保障,產業成規模,市場有了話語權,年產值3000多萬元,番茄成了村里的致富果。
這是廣西蔬菜標準化生產的一個縮影。
“我們這里常年無霜,四季可耕,是農作物的‘天然溫室’。”廣西農業廳副廳長郭緒全說,讓資源優勢變經濟優勢,必須圍繞市場需求。現在農產品需求升級了,人們更注重吃得健康安全,這要求農業生產方式緊緊跟上。
廣西農業加快綠色轉型,推動蔬菜標準園創建,重點抓好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五大關鍵環節,通過技術培訓,示范帶動,目前全區已創建116個蔬菜標準園。
生產方式在變。“有機肥是蔬菜提質增效的關鍵一招。”廣西農業廳經作處處長陳國平說,全區畜產業年排放糞便達3億噸,變廢為寶,相當于氮肥151萬噸,鉀肥176萬噸。
監管措施更嚴。“農產品質量事關舌尖上的安全。”田陽縣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縣設質檢中心3個,流動檢測站10個,專、兼職檢測人員60多人,果蔬質量合格率達99.5%以上。在賀州,農業的每一個“藥瓶子”都可追蹤。推行“一戶一手冊”,使“藥瓶子”流向可追蹤,源頭可追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瞄準綠色、瞄準市場,效益明顯。崇左市江州區連塘村,冬種馬鈴薯千畝連片,村委會主任鄧海峰說,冬閑種植馬鈴薯,一畝地產出幾畝的效益。江州區農業局局長農振益算了筆賬:去冬今春,全區冬種馬鈴薯2萬畝,預計產值超4000萬元。藤縣堅持冬種綠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機質,油菜產業與休閑農業共同發展,菜農鐘展文說:“按農技人員指導,200多畝田種完糧食種冬菜,一年四季不斷檔。”
目前,廣西建設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1150個,對30多項農藥殘留常態監測,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監管網絡。去年農產品質量合格率99%以上,無公害產品達到74%。
特色轉型:農民和企業“看菜選種”,優化產品結構,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在廣西“壯鄉河谷”集團車間,工人在對剛采的圣女小番茄分級篩選,每8顆裝到一個塑料盒里,再包裝到一個精美禮箱。“通過冷鏈運輸,兩天后就能擺到北京大型超市的柜臺。”集團總經理陳迪山說,實現“農超對接”,讓好產品賣上了好價錢。
郭緒全分析,正如農產品結構性矛盾一樣,秋冬菜市場也面臨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迫切需要以市場為導向調優產品結構。
調優結構怎么調?廣西秋冬菜瞄準“精、優、特”方向發展。
百色特色蔬菜是番茄。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契機,統一打造“百色番茄”區域品牌。“壯鄉河谷”“醉美鄉村”“壯鄉紅”等百色番茄產品,打入全國主要城市的大型超市。
把特色做成精品。百色市委常委、田東縣委書記劉明國說:“在供給側改革上,我們制訂統一的蔬菜分級分類標準,推行蔬菜流通標準化和分級包裝上市,實現質優價高。”興城村蔬菜協會黃子剛說,過去番茄論斤賣,現在有了“壯鄉紅”品牌,可以按個賣,全村人均收入超過萬元。
推廣引進蔬菜優新品種。廣西舉辦5屆蔬菜品種展示交流會,每屆引進試種品種品系800個以上,農民和企業“看菜選種”,加快了品種更新換代,優化了品種結構,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品種多樣化的蔬菜產品。賓陽縣黎塘鎮農民玉壹初說:“好種子長出好蔬菜,選了新的蓮藕種,畝產提高500斤,品質還好,大受市場歡迎。”
有了好產品,還得運出去。2013年10月,“百色一號”果蔬綠色專列正式開通,目前果蔬專列已運行46趟,其中冷藏集裝廂26趟,累計向北京、天津等北方市場輸送番茄等果蔬產品2萬多噸。在南寧、崇左、柳州等“南菜北運”主產區,布局22個產地集配中心;以現有設施為基礎,規劃產地蔬菜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在主銷區一邊,在16個省區主要城市布局交易配送專區和產銷商流鏈條。
科技嫁接,資源優勢顯活力。桂林市郊近80%的菜地每年復種達到4—6次;梧州市基本實行瓜豆與綠葉菜間套作……冬季無閑田、村里無閑人,優勢資源變特色產業。
深處轉型:發展果蔬深加工,全產業鏈提價值,把農產品“吃干榨凈”
正月初八,田陽縣城東工業園里的福民食品公司開工了。“春節前就接到國外訂單,加工番茄果脯、果蔬汁飲料,現在銷路不愁。”公司總經理曾紀倫說。
過去發展蔬菜產業,一直受困于保質期這一短板。如何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廣西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產品資源的高位“嫁接”。
“我們從用地、稅收、服務等多個方面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支持企業改造升級、提高產能。”田陽縣委書記韋正業說,目前全縣引進嘉佳商貿、福民果脯等一批龍頭企業,年可加工果蔬35萬噸以上,還帶動大批農民就地就業。
廣西優化蔬菜加工產品結構,向精深加工產品、保健產品拓展。荔浦縣綠園農產品加工公司以荔浦芋為原料,從指頭大小的原種到廢渣廢液,從頭到尾“吃干榨凈”。目前,公司在全國建立了50多個銷售網點,年銷售額達3.85億元。
引導扶持民間資本發展蔬菜加工業。田東縣祥周鎮新亞東集團,發展訂單優質小番茄2萬畝,通過示范帶動農戶,去年訂單面積達5萬畝;橫縣芳嶺村建設食品加工廠,采用傳統工藝,將芥菜加工成干菜和酸菜,帶動村里蔬菜種植基地發展,干菜每公斤市場價達到了24元;藤縣優化秋冬種品種,瞄準粵港澳大市場,發展適銷對路的外向型蔬菜和干制、腌制加工型蔬菜。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郭緒全說,當前,廣西發展秋冬菜也有不少短板,龍頭企業不強、冷鏈物流不夠、自主品牌不多等等,希望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讓廣西秋冬菜加快轉型升級,為保障淡季農產品供給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