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1日消息(記者晁向榮)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近年來,許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將觸角伸向廣大鄉村,一大批反映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話劇團,一部反映扶貧干部真實故事的話劇《情系雙龍灣》正在緊張排練,即將公演。記者近日走進排練場,了解這部話劇主創團隊的創作心得和話劇背后的感人故事。
進入十月,東北的天氣已經日漸寒冷,但在齊齊哈爾話劇團的排練廳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場面,話劇《情系雙龍灣》正在這里進行彩排。這部根據龍江縣和泰來縣真實故事改編,講述扶貧工作隊宋漢濤、李如歌、方明三人駐村故事的話劇,經歷了5月立項、7月初稿、8月初排,歷時近半年時間才進入細排階段。
劉野:上午帶著演員排練,下午修改劇本,我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把全戲的初排結束了,領導、同事提了很多意見,我們又進行了2次修改,現在到了細排的階段。
說話的人叫劉野,是齊齊哈爾話劇團藝術室主任,同時也是這部話劇的導演。今年年過40、導演了多部話劇的他曾屢獲獎項。然而,這部劇無論從劇本創作還是演員表演都讓劉野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劉野:文聯的幾位老師親自到龍江、泰來這兩個地方體驗生活,這里面的事件、人物原型都是有參照的,都是真實的事,但是在話劇劇本的形式上,表現方式上作者比較吃力。第二個難題是表演,團里的演員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比較多,之前在角色的遴選上做了很多功課,但是始終覺得很多人物不滿意,演員跟劇中的人物,跟土生土長的村民的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都有差距,但又沒法跟演員說。
農村題材的作品“接地氣”是第一屬性,如何對創作有幫助,對脫貧攻堅這項工作有全新認識?在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的組織下,全體演員先后來到龍江、泰來的農村,找環境、找原型,使得形象的種子慢慢的確立,劉野說,只有在這種親身體驗之后,才能對演員創造角色有幫助。
劉野:我從小是在城市長大的,沒去過農村,這次到村里看到他們那種狀態,感覺他們太需要幫助了。回來之后,演員、主創包括團里領導都很有觸動,馬上過冬了,團里要再去一次,給鄉親們捐衣物、捐錢,大家是自發的,發自內心的為他們做一點事,以前我們對脫貧攻堅的認識停留在字面和紙面上,現在由于這部劇的創作到農村體驗生活,我們也加入到扶貧一線來,能夠參加這樣的歷史任務是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劉野說,要寫出一部好作品,演出一個好人物,要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首先得相信這個角色。而作為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如何達到藝術性和寫實性的協調統一也成了主創們冥思苦想的問題。
劉野:重在題材,扶貧是當下的現實題材,正在發生的事,所以不能太過藝術性,也不能太寫實,藝術性強了就意味著對事件事實,人物原型包括黨的方針政策的表現變弱,寫實強了,觀賞性就低了,我們想讓這個戲既好看又能走進人心。我們不想塑造一個英雄,或者鍛造一個模范,觀眾走進劇場,得讓他們覺得真是那么回事。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去泰來縣的時候,跟縣委宣傳部的一個干部交流,我問他是什么讓你堅持下來的?他說讓你來扶貧,你就得干好,你就是干這個的,不要有私心雜念,咬著牙也得干好,我特別感動,在戲里面也用了這段話,最基層的扶貧干部沒有華麗的語言。
作為建團60多年的國有文藝院團,齊齊哈爾話劇團從改革開放開始就創作演出了大量反映農村題材的話劇,如《野草》、《一人頭上一方天》、《陳玉霄》、《農民的兒子于海河》等。齊齊哈爾市話劇團副團長姚曉民認為,通過話劇的形式可以將黨的脫貧攻堅方針、政策潛移默化的傳導給人們。
姚曉民:話劇這種藝術是通過養眼然后再養心,最后養精神,如何讓老百姓理解政策,把政策變成行動?就得通過這個戲,換句話說,話劇創作不全都是高大上的,要把政策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變成通俗易懂的東西傳達給老百姓。有的文件老百姓看不懂。需要藝術性的傳遞給老百姓,話劇就是把紙面上的文字立體化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現在有關鄉村的文藝作品很受歡迎,但毋庸諱言的是,鄉村題材的作品還相對較少,數量嚴重不足,這需要更多的文藝人才發揮聰明才智。
李國祥:現在我們的文藝作品深度不夠,反映出創作者對農村的基層情況不是特別了解,對國家的政策了解不夠,我參加過反映農村改革題材的電視劇等有關文藝作品的審查,很多只是從局部的,個體的利益上進行創作,沒有考慮整體的利益,只反映少數人的訴求,導向上出現偏差。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中國文藝作品反映農村實際,農民身邊的事。我出國發現,很多外國人都希望能看到中國原汁原味的文藝作品,創作者需要深入到基層,要有宏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