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鄉村之聲邀請了各地農業領域的主管官員,請他們來講述地方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今后發展的方向,他們所表達的,正是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權威聲音。
今日嘉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
江蘇,我國經濟大省,人均GDP高居中國各省市首位。同樣,江蘇也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糧食年產量近700億斤。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眼里,江蘇農業發展的優勢和短板是什么?
吳沛良:第一是經濟優勢,政府的投入和社會資本的投入相對比較大。第二是科技優勢,包括人才優勢、教育優勢,科技成果比較多。第三是區位優勢,江蘇位置好,所以跟國際農業的合作交流比較多,農產品出口也比較容易。第四是市場拉動的優勢,就是國內的高端市場,上海、長三角地區。短板主要是農業資源不足。人均耕地只有全國的2/3,所以要彌補資源的不足。
擴大優勢、彌補不足,同時也要兼顧新趨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那江蘇的“新動能”在哪,如何加速?
吳沛良:在新動能方面,第一是“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第二是我們重視發展生物技術等專業技術,并努力推廣應用。農業部去年批了唯一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我們要做一個立足江蘇、服務全國、接軌世界的國家級技術中心。
提到這兩年的農業核心熱詞,當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2015年著手進行工作至今,江蘇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是如何實踐的?轉方式、調結構調的又是什么?吳沛良給出了三個答案:
吳沛良:我們是糧食大省,有7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現在要按照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第二是調高質量,也就是農產品質量。第三要調大特色,圍繞一鄉一品到一村一品的要求,根據建設農業的特色小鎮,使農民能夠在家門口創新創業發展現代農業。
“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再過不久,今年的春耕工作將陸續展開。新的一年,江蘇農民有什么新的渴求?江蘇農委未來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又是什么?
吳沛良: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農業跟文化結合起來,農業園區要變成景區。把農產品變成禮品;發展民俗,把農房也變成客房;把勞動變成運動,就在里邊采摘。發展農業要有落腳點。要發展家庭農場,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再聯合起來發展合作社,再搞龍頭企業。提高整個組織化程度和提高市場競爭力,讓這些人真正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