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個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多發的超大型城市,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擁有307.9公里長的海岸線。科學構建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不斷提升災害防御能力,是深圳實現高質量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石。2023年,深圳致力于建設各方齊抓共管、更加緊密配合的自然災害防治格局,加強科技信息化運用,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全市干部隊伍在面對一場不期而遇的天災時,迅速、自發到崗履職,嚴格按照預案要求及時響應行動,在天災中展示城市管理水平,打造防災減災工作的一張“新名片”。

統籌力量,成功抵御全年災害

2023年,深圳市有效防御應對超強臺風“蘇拉”等5個臺風、“9·7”極端特大暴雨等29場暴雨,妥善處置187起地質災害險情,全年全市無群死群傷、無重大災情、無負面輿情,成功打贏了全市災害防御總體戰。

今年9月初,臺風“蘇拉”兩次登陸廣東。9月1日下午,深圳在全市范圍內實行“五停”(停工、停業、停市、停運、停學),這是深圳建市歷史上第一次啟動“五停”。通過精準施策、分步“五停”,實現了城市的“一鍵暫停到一鍵恢復”,將對城市經濟社會影響降到最低,得到市民群眾廣泛肯定。

9月7日18時20分許,受臺風“海葵”環流、季風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深圳市遭遇一場“強度超強、持續時間超長、強降雨范圍超大”的極端特大暴雨。面對33座水庫、58處河道水位超警、186處地質災害等災情險情,緊急轉移危險區域群眾22萬人,堅決果斷采取緊急關閉地鐵站、深圳水庫泄洪、停工停課、搶險抽排、搶通水電氣通信等應急處置措施做到快速恢復,12小時內城市恢復基本運行。

今年以來,深圳市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戰斗力建設,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救援能力。汛前深圳市修訂印發了《深圳市防汛預案》《深圳市防臺風預案》《深圳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督促規劃和自然資源、交通運輸、住房建設、水務、城管等行業和供電、供水、供氣、通信等企業修訂完善部門專項應急預案,健全完善防災減災預案體系,規范應急處置流程和措施。8月5日,深圳市舉行“應急使命·2023”防汛演練,聚焦特大暴雨防御各項重點任務,設定地下空間受淹、口岸滯留人員轉移、危化品事故救援等場景,共投入武警、民兵、消防、危化、交通、水務等各類搶險救援力量109支3246人,動用220類搶險裝備和物資合計12572輛(件),通過實兵實裝演練檢驗提升防汛救災能力。

深圳市森防辦組織開展2023年森林火災桌面推演暨“雙盲”拉練(深應宣 供圖)

多維破題,夯實防災減災基礎

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建設是災害防御能力建設的核心。一年來,深圳市致力于建設各方齊抓共管、更加緊密配合的自然災害防治格局。目前,深圳建立健全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分級分部門負責的三防責任體系,全市4.1萬三防責任人按照行業和領域劃分為6大類44小類,責任分解壓實到部門、到崗位、到個人。同時,深圳建立高效的責任人管理機制,依托“深圳應急一鍵通”APP,實現對各類三防責任人的可視化一鍵管理、一鍵推送災害信息、一鍵發布行動指令。深圳還構建專業高效的指揮體系,形成“1+11+N”(以深圳市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為中樞、11個區級中心為基礎、N個行業分中心負責各自行業領域)指揮調度體系,常態化運作、一體化響應。

深圳市應急管理監測預警指揮中心(深應宣 供圖)

2023年汛前,深圳組織開展全市三防綜合業務培訓,各區、各街道和各相關單位的三防業務骨干合計123人參加,通過深圳應急一鍵通平臺開展線上的三防業務專題培訓,全市4.1萬名三防責任人在線參加培訓學習,切實提升各級領導干部防災減災意識和指揮處置能力。

在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標準體系方面,深圳市系統梳理和修訂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一方面,深圳創新制定自然災害地方性法規,加快推動自然災害防治地方立法進程,系統研究全災種、全過程管理、全主體參與的新模式,印發實施《深圳經濟特區自然災害防治條例》,進一步完善新形勢下應急管理地方立法體系。另一方面,全國首創實施減災規劃標準,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深圳市應急疏散救援空間規劃(2021—2035年)》,構建形成“5+1”分級分類應急疏散救援空間體系;結合地下空間防汛特點,深圳市正研究編制《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間防汛工程建設與管理規程(試行)》,計劃今年底印發,進一步規范提升全市地下空間防洪排澇標準。

此外,深圳印發實施《深圳市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的指導意見》,加速推動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進程,提升城市應對重大風險災害的抵御、防范、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同時,深圳還為國內城市防汛工作建言獻策,積極參與研究國家防總《關于加強城市防汛工作的指導意見》,結合防災實際和認識,提出臨災快速動員、地下空間防御、重點目標防御、快速切斷災害鏈、加快推進安全韌性城市等建設性意見,為全國城市防汛工作貢獻深圳智慧。

科技賦能,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現代智能的應急管理科技是提高災害防范應對能力的重要抓手。2023年,深圳市深入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基于災害的“防(預防)、管(監管)、控(管控)、應(應對)”四個維度,深圳搭建“一庫四平臺”(應急管理大數據庫、安全防范平臺、監管執法平臺、監測預警平臺、聯合指揮平臺)為核心的“智慧應急”體系,探索城市安全發展新路徑。優化升級智慧三防信息化平臺,進一步發揮從前端預報預測預警到會商研判,精準分析到指令推送,指揮調度到救援、評估一體化的三防防御部署指揮平臺效用,為深圳市三防指揮部提供科學指揮決策參考。

在提升氣象預警監測精細化水平上,深圳市建立“31631”遞進式氣象預警模式,即3天定量監測過程風雨、1天預報風雨落區和影響時段,6小時定位高風險區,三小時分區預警,1小時發布街道級定量預報,建立“關注區、監視區、警戒+責任區”三級短臨預警機制,實現定時間、定區域、定措施的氣象預警支撐能力。

同時,深圳建立風險早期識別、分析和研判機制,構建風暴潮風險圖、內澇風險圖、洪水風險圖等城市風險一張圖,實現致災因子、承災體、救援救災力量資源等跨部門災害信息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深圳還健全完善預警覆蓋發布渠道,建立預警信息全面發布機制,建設深圳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工作中心,可通過短信、微信、網站、電視、廣播、戶外屏等全媒體,實現對全體市民以及特定風險區域、特定時段、特定人群的靶向式、立體式、全覆蓋的精準預警信息發布。

在加強救災安置方面,深圳市強化全市室內應急避難場所管理,發布實施《臺風暴雨室內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指南》,將各類應急避難場所信息都標注在騰訊地圖上,市民群眾可通過手機,“一鍵導航”至最近的避難場所緊急避險。全市共有841處室內避難場所,今年來累計疏散轉移59.9萬人,轉移安置10.6萬人,發放救災物資5.9453萬份。

凝心聚力,共筑減災“全民防線”

每個社區組建應急值守隊伍,設有專門的社區救護站,制作災害風險地圖、防災減災救災明白卡……當前,深圳正在高標準推進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讓社區更安全、更宜居。深圳實施符合深圳發展定位且高于國家、省標準的《綜合減災社區創建指南》(深圳地方標準),該《指南》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列入第八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截至2023年11月底,創建深圳綜合減災社區682個。

另外,深圳持續推進地震和地質災害工作,創建成功20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2個國家級、3個省級防震減災教育基地;全市共有斜坡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68處,通過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隱患點數量同比減少55%。深圳還不斷夯實提升基層基礎能力,推動在工業園區、在建工地、社區、街面等建設1001個基層應急管理服務站,打造5分鐘應急處置圈。培養分布于各住宅小區、大型商場、農貿市場、高層建筑、學校等重點場所的“應急第一響應人”隊伍,計劃到年底培訓超3萬名“應急第一響應人”,持續提高廣大市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實現四個第一:“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響應、第一救援”的應急處置效果,共同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2023年,深圳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在工程體系建設和隱患治理上下硬功夫、實功夫。一方面,著力建設防災減災工程,深圳市全力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重點工程建設,目前累計投入資金70.66億元、總進度約88.8%,不斷提升城市災害防御能力和韌性水平。同時大力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已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片區面積共441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區面積的46.1%。另一方面,持續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深圳市堅持“面上普查+重點詳查”,建立健全災害風險隱患閉環處置工作機制。2023年通過工程措施治理完成9處內澇積水點、5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13處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多元宣傳,防災減災走深走實

深圳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2023年,深圳全面開展防災減災周系列活動,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教育活動387場,制作、發放宣傳冊、海報等宣傳資料、宣傳品約27.62萬份,通過各大媒體,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新聞稿件186篇,參加活動的市民超500萬人次,營造“防災減災、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同時,開展多元化的國際減災日活動,組織開展多渠道、多樣式的線上線下宣傳教育活動,活動累計參與人數約760.9萬人次,制作發放宣傳冊、海報等宣傳資料、宣傳品約4.32萬份,切實提升市民群眾的防災避險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將全市“一盤棋”統籌加強汛期安全防范,堅決打好“強對流天氣”“龍舟水”、臺風季等重要節點災害防御攻堅戰;初步建立安全韌性城市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地下空間防汛等一批安全韌性樣板示范項目;充分利用非汛期時機補短板、強弱項,增強提升城市抵御極端自然災害能力;持續推進安全韌性社區創建工作,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筑牢城市安全人民防線;積極推進海上石油平臺天氣雷達項目和深汕綜合氣象觀測基地,促進氣象預警監測更加精準,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深應宣)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