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被譽為“華北水塔”,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為了講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山西故事,央廣網山西頻道繼2022年推出《我家就在河邊住》大型融媒體主題宣傳活動第一季后,于11月16日起正式推出活動第二季。

第二季圍繞山西“兩山七河一流域”所涉縣域展開,以普通人展現大時代,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以及百姓因河而興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禹門口黃河大橋連接山西河津、陜西韓城,是西北地區跨徑最大的斜拉橋(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央廣網運城12月2日消息 黃河從晉陜大峽谷奔涌而來,到了山西龍門段傾瀉而出。之后,河道陡然變寬,河水流速開始趨于平緩。

位于黃河東岸的山西省河津市龍門村,曾是黃河中游著名的航運碼頭,也是“鯉魚跳龍門”傳說的發源地。

27年來,龍門村在領頭人原貴生的帶領下,憑借著“魚躍龍門”那種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精神,一躍讓昔日的貧弱山村蝶變為生態優美、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全國文明村。

生態優美、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全國文明村——龍門村(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龍門村3800口人,只有1179畝耕地。人均土地太少,另外還是山荒溝禿,沒特產,沒礦藏,搞特色農業不行,賣資源也不行。要使村民致富就要依靠工業產業。”原貴生對記者說。

1996年,一場泥石流沖毀了龍門村西溝自然村,原貴生臨危受命挑起了龍門村黨委書記的重擔。在他的“掌舵”下,龍門村20多年幾躍“龍門”,成為享譽全國的“三晉第一村”。原貴生也相繼獲得全國勞動模范、中國最美基層干部等多項榮譽,并連續當選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在原貴生看來,龍門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關鍵因素就是龍門村狠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共產黨員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先鋒模范作用。

龍門村的“共富”領頭人原貴生(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龍門村共有黨員170名,村黨委下設第一、第二、集團機關、焦化、電力、建材、銷售15個黨支部。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只有黨組織堡壘堅強了,才能帶領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原貴生堅定地說。

正是由于用好了“黨建”這個“指揮棒”,2021年6月,原貴生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龍門村黨委同時榮獲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稱號。

大家選我當書記,我當書記為大家——27年來,原貴生踐行的這一樸素理念得到全村的認可,龍門村共同富裕的大道越來越寬,村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2023年1月10日,龍門村拿出2100萬元為村民分紅,全村3800余村民,每位村民分得5100元,還有超過150名的“榮譽村民”。從1996年開始的每年每人300元到如今的每人5100元,這是龍門村堅持分紅的第27個年頭。

談起“魚躍龍門”的秘訣,原貴生告訴記者:“鄉村要振興,必須依靠產業來支撐。龍門村能夠走到今天,是當年抓住機遇,率先興辦集體企業龍門集團,發展焦化、水泥等產業。我們多少年來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年實現產值超過70億元,上繳利稅超過1.5億元,人均年純收入超過7萬元。”

作為黃河沿岸的資源型城市,2022年以來,河津市錨定“一山兩河”,全力推動“藍天常駐”,努力保障“綠水常清”,著力實現“黃土復凈”,積極創建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河津先行區。

龍門村積極響應,先后完成了黃河灘萬畝防風林帶建設、禹門口濕地公園和黃河風景區建設,黃河灘千畝耕地也實現了方田林網化。

有“天下黃河第一掛壁天梯”之稱的黃河大梯子崖旅游景區(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黃河禹門口濕地公園依山傍河、林木蔥郁,已成為游客的旅游打卡地。不遠處,有“天下黃河第一掛壁天梯”之稱的黃河大梯子崖旅游景區,奇峰險峭,梯子崖臨河而鑿,隨著攀登高度不斷增加,黃河石門段景色盡收眼底,居高臨下黃河猶如一條金色的巨龍從石門呼嘯而來。

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龍門至西范段)前行,數百公里生態長廊好似一條飄帶,與黃河相伴而行,貫穿南北。在河津,黃河開始逐步讓當地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發展優勢。

對于龍門村下一步的發展,原貴生思路清晰:“當前,我們正在努力完成‘兩個轉型’,一是將跑煙冒火的傳統產業升級為環境優美的新型產業,努力打造AAA級工業景區,實現龍門村自然景觀與現代工業旅游的完美融合;二是正在完善智能化管控系統,把每個車間、每條道路、每個排放點的數據實時納入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無人操作、有人值守、智能管控。”

龍門村的產業正在努力完成“兩個轉型”(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在“以工富農”“以工強村”戰略的持續推進下,如今的龍門村,已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典范,“家家住樓房、人人有分紅、看病不花錢、養老不發愁”成為現實。

“我們今年的奮斗目標是產值超過100億元,上繳利稅努力達到3億元,人均年純收入爭取達到8萬元。”原貴生的話擲地有聲。

人生七十正青春!對于70歲的原貴生而言,他這個龍門村共同富裕的領頭人,依然激情澎湃、動力十足,他依然奔赴在鄉村振興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

策劃:韓 文

監制:張 潔

記者:任 重 郎 麒

攝影:葉嫻豆

編導:趙新成

攝像:王永輝 楊 森 曹馨元

后期:李曉鶴 張曉瑞 張麗麗 王立帥

編輯:郎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