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坡
據媒體報道,為打擊“注水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擬規定電視劇集數不得超過40集。有數家影視劇制作公司人士證實,新規的確正在調研中。
國產劇越來越長,這是許多觀眾的共同感覺。這不是錯覺。據財新記者統計,2010年至2014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平均集數均未超過38集。而2015年以后獲批劇目平均集數都超過40集,2018年獲準發行的劇集平均集數為42集,較2011年增長10集。
又臭又長的“注水劇”人人厭。可是“注水劇”的根本問題不在于“長”,而在于“臭”。“好劇40集不夠,爛劇4集嫌多”。比如我最愛的《我愛我家》《武林外傳》,都遠遠超過40集,但每次重刷一遍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當然,40集上限可以立竿見影地避免一些不好看的劇長期霸屏。可是它們會不會切割成上下部、1234季卷土重來呢?
治理“注水劇”還是要先認清“注水劇”的生成邏輯。現實中,有些好劇雖然收獲了口碑,但并未得到與口碑相稱的效益。而那些爛劇雖然被罵得狗血噴頭,但依然賺得盆滿缽滿。這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核心動力。
還有,有些品質不錯的劇也出現了注水現象,令觀眾愛恨交加。這與國內影視劇銷售模式過于傳統有關,絕大多數劇目都是簡單按集數論價。制作公司不管是為了覆蓋成本還是利益最大化,都傾向于把劇集抻長。
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讓良心劇、口碑劇名利雙收,讓爛劇、“注水劇”名利雙輸。當“注水”無利可圖反而會損失慘重時,制作者自然會知道正確的集數是多少。
美劇的邊拍邊播模式便有值得借鑒之處。制片公司先拍一兩集“試播”,電視網若相中了則簽約,正式開拍。觀眾反響好,可以連播十幾年。觀眾反響差,也許一季就被砍。
借鑒美劇的季播制并不是機械模仿。假如一部劇是二鍋頭兌的白開水,那么不管分多少個瓶子來裝都沒有意義。關鍵點是,給觀眾適當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