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有著“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獲獎名單在北京公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成立之初就放話要做“中國的諾貝爾獎”。以“中國諾貝爾獎”來稱呼,顯然是比照諾貝爾獎來競爭和超越的,這的確是一個卓有遠見的宏偉理想,也是一個好創意,值得期許。這樣的一種獎項不僅需要做足心理上的功課,更要做好實際上的各種工作,而且需要有長期不懈堅持下去的思想準備,至少要像百年樹人那樣,方有可能與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齊頭并進,或者實現超越。
在獎金上面,未來科學大獎已經超過了諾貝爾獎。2018年的各項諾貝爾獎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84萬元、美元93萬)。其實,獎金超過諾貝爾獎相對容易,而且不止是未來科學大獎,還有其他一些世界性的科技大獎也已超過了諾貝爾獎,如2002年設立的邵逸夫獎每項獎金也是100萬美元,包括三個獎項,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
從實際獎金與獎項看,未來科學大獎和邵逸夫獎都只有三個獎項,盡管在單項上比諾貝爾獎的獎金多,但總體上看,還是沒有超過諾貝爾獎,因為諾貝爾獎有6個單項(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
獎金多當然可以更多地激勵科研人員多出成果和出最好的成果,但是,科技大獎如同百年老店一樣,需要建立自身的品牌。諾貝爾獎從1901年設立并頒獎,迄今已有118年的歷史,它也是在爭議和質疑中不斷修正,爭取在評獎中,把獎頒發給那些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發明創造和那些沒有爭議的成果和發明。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未來科學大獎要比肩和超過諾貝爾獎,就應當更具世界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該獎項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而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
未來科學大獎現在只頒發了4次,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和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我們期待。迄今為止它也有了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表現,例如在發現和獎勵女性科學家方面。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就首次頒發給了一位女性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如同科學無國界一樣,科學也應當是無性別之差和之爭,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女性科學家獲得承認和大獎的畢竟是少數。諾貝爾獎從1901年頒獎以來,有607人次摘得諾貝爾科學獎桂冠,按實際獲獎人數,獲獎者實為604人,其中女性獲獎者僅有屈指可數的19人,占比3.1%。
也許,未來發現、承認和獎勵女性科學家,是未來科學大獎的一個突破口。而且,王小云多年來從事密碼理論及相關數學問題研究,此次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是獎勵她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式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使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在計算機保密領域的成果本來就不容易被公眾和社會所知,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發現和承認王小云的研究成果,說明該獎項獨具慧眼,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