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手機,就能查看周邊140余個小區有哪些停車空位,還能根據需要選擇停放時間和地點;在微信上點擊,就能支付停車費……在黃浦江沿岸浦東南路至楊高路一帶的住宅小區,這已成為現實。就在幾個月前,亂停、蹭停、不繳停車費等現象還在這些小區屢禁不止,如今,車輛在小區內部整齊有序地停放,早上出門也沒有“車隊”擁堵在門口。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共享140余個小區停車資源
打開手機微信號“幫幫鄰”,點擊“停車業務”,能看見沿江140余個小區的分布地圖,覆蓋從浦東南路至楊高路約35公里范圍。車主可選擇任意有空置車位的小區,按自己所需時間段預約,就能實現“一鍵停車”。
“‘幫幫鄰’是上海浦東房地產集團開發的智能社區服務平臺,其中核心業務是智慧停車。”浦房集團總經理助理仇峻煒介紹,浦房集團管理的浦東南路至楊高路一帶,是浦東最繁華的區域之一。周邊200余個小區幾乎全是上世紀70、80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在原始規劃中,停車空間并未納入考慮,“停車難”成為大問題。在當地的物業管理中心,約30%的投訴和停車有關。
如何解決停車難題?浦房集團曾嘗試增加停車位,在小區內建立地下停車庫、立體停車庫等,均未收到明顯成效。“建完停車場后,周邊總有居民來投訴尾氣多、噪音大,還影響小區綠化和采光,效果不理想。”
能否重點提高停車效率?浦房集團花一年時間“攻克”了140余個小區、10余個街道,打通原來各自為政的停車資源,把沿江地區密集度最高、最繁華的區段小區停車位連成跨越不同街道、不同物業公司的停車區域。物業管理人員走訪各小區后,整理了業主信息,計算停車缺口,再根據小區停車資源的使用率確定開放預約的車位數量。
用黑白名單控制進入車輛
看起來很美的“智慧停車”,具體推行效果如何?記者走訪上南六村,一位居民表示,一開始不相信有什么效果,后來自己去仁濟醫院看病,周邊停車位全部占滿,無奈之下打開“幫幫鄰”,在附近小區成功約到了空余車位,這才覺得確實有用。
“原先到了晚上,很多外來車輛駛進小區停車,業主的車反而不能停,經常引起爭吵。”有居民說,如今,停車成功率增加。由于“幫幫鄰”只是打通停車資源,而非增加停車位,如果車位數量本來就不能滿足業主需求,這時,外來車輛就無法停入。
在“幫幫鄰”上,共有“常停”“臨停”等不同的停車繳費方案。其中小區業主擁有自己小區內的優先停車權利,只要在平臺登記車牌號,就能享受包月停車的優惠價格。
“在滿足小區業主停車需求的基礎上,開放空余車位。”據介紹,在小區門口,浦房集團增設智能道閘,將停車注入大數據基因,實現精確化的“潮汐式停車”。空余車位數量、可以停放的區域均能根據實際情況變動。
記者走訪臨沂六村發現,小區門口的道閘可實時記錄來訪車輛的車牌號碼和到訪時間,若不是小區業主的車輛,會被直接拒之門外。而小區內的車輛若離開小區,也會被記錄,平臺上將多出可以停放的車位。據介紹,浦房集團已和中國移動在所屬片區內建成物聯網,在后臺的信息系統中可實時監控來訪車輛的出入記錄、車流量和車主信息,利用黑白名單控制進入車輛。
傳統物業向“互聯網+”轉型
記者打開“幫幫鄰”發現,雖然小區停車資源實現共享,但停車標準并未統一,仍舊按照各小區不同的停車費標準支付。但在支付方式上,只需預約后通過微信“一鍵支付”即可。“原來依靠保安管理,精力有限,經常有人趁機不繳停車費。”仇峻煒說,“如今用上大數據后,停車費再也不能拖欠,多余的收入全部用于補貼物業的服務性支出。”
物業服務市場化滯后于住房商品化,是許多小區面臨的問題。物業費調價機制的缺失導致物業服務成本上漲,物業管理不到位也影響了住宅小區和諧。浦房集團管理的老舊小區數量眾多,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幫幫鄰”緩解了停車難,也是傳統物業向“互聯網+”轉型的方向。除智能停車,居民還能通過這個信息平臺預約家政服務、蟲害治理、家電維修、租賃平臺、非機動車充電等一系列延伸服務。
記者了解到,“幫幫鄰”已在今年6月15日推出正式版。除浦房集團外,管理普陀區的西部集團、徐匯區的徐房集團等區屬房管集團也都推出了“互聯網+物業”智慧產品。未來,這些各自分屬不同區域的智慧物業產品還可能打破區域壁壘,實現“貫通”。這意味著,不止浦東新區的居民能享受到車輛停放便利,未來整個上海的物業小區停車資源都有可能得到整合。目前,長寧區屬房管集團已與浦房集團達成初步協議,即將開放浦西兩家小區的停車資源,先行試點。(見習記者 范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