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獻一計|李友梅:上海老齡化水平已嚴重超過聯合國標準,有一支力量需要發動起來
從社會建設角度來說,改革開放再出發,上海可以圍繞民生“短板”,在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的制度供給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上多做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面。老齡化是上海民生領域的新短板,這方面的獲得感在較短時間內由“量”轉向“質”,其預期也越來越難以把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3.2%。上海的老齡化程度已嚴重超過聯合國標準的10%和全國老齡人口17.3%的平均水平。老齡化問題涉及面很廣,僅僅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由此提出的各種需求。因此,發展社會化的公共服務已成為一個緊迫任務。
推進新時代的民生發展必須基于改革開放的新思路,比如推進社會化公共服務,要從創新制度出發,培育社會領域的小微企業、慈善基金會和中介機構等,這意味著不僅要為廣納社會、市場等多方面資源參與搭建平臺,還要引導這個平臺形成一種共建責任機制。而且,政府要為這種新型資源供給方式的具體運行,配備相應的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的環境支持,使“人人參與、人人盡責”蔚然成風,最終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擁有廣泛社會支持的“共治”和治理成果的“共享”。
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們國家要基本形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這個活力應該來自全社會,不只是社會組織。而現有社會組織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政府配置資源,即依賴政府直接購買他們的服務。研究發現,這些社會組織在機制創新上存在動力和活力都不足的問題。所以,建議上海在這方面可以跨前一步做些嘗試,比如通過推動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購買服務,并不斷減少直接購買服務,以達到在培育社會服務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能更好實現政府職能轉變。
上海的社會建設要更好適應新時代對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提出的新要求,“繡花式”的精細化管理是一個方面,還需要關注到民生領域尚存在硬件供給的短板,比如上海三甲公立醫院的急診室普遍存在病床及醫務人員嚴重不夠的問題,而在急診室就醫的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急診環境會對其家屬的情緒產生直接影響。希望上海在解決這方面問題時,也可以考慮引入更多社會力量。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文章由王珍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