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國首個智慧商圈實時監測系統在滬啟用 “數據魔方”助力實體商業
商圈大數據項目在上海率先落地,它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解析出實體商業的“振興密碼”。
上海,正試圖通過玩轉“數據魔方”重振線下商業和實體店。雖然參與其中的“數據達人”并沒有多少開店經驗,但卻善于從看似雜亂無章的海量數據中洞察消費者的習慣和品位。他們認為,實體店此前的疲弱并不能歸咎于網購,它們只是無法適應越來越快的消費潮流變化,而要論快,誰都快不過大數據。
目前,商圈大數據率先應用于南京西路商圈,這也是國內首個智慧商圈實時監測系統。牽頭推進該項目的上海數據交易中心首席執行官湯奇峰說,他的目標是讓商家“不在錯誤的地方開一家錯誤的商店”。靜安區商務委主任林曉玨說,雖然目前項目只能說是邁出了第一步,但已經有了一些有意思的發現。
在熙來攘往中讀出商業密碼
在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大屏幕以“熱力地圖”這種直觀的方式,展示著南京西路商圈的實時人流———近江寧路口的區域,地圖上有幾個深紅色的斑塊,表明客流非常集中。
一目了然的視覺呈現是以豐富的數據作為支撐。根據系統的提示,此時此刻,南京西路商圈所有商鋪客流總數是15041人次;而過去七天,日均總客流約20萬人次,人均消費在1500元左右。
商圈大數據項目的現有功能中,在宏觀層面展示南京西路的熙來攘往,只能算是小試牛刀。更有意義的是,它能在中觀和微觀層面解析、解讀商圈的運營肌理,而這是統計、調研、咨詢等傳統手段很難觸及的。比如,運行幾個月來,大數據系統發現,南京西路商圈的消費者中,30歲以下群體超過60%,國際客流占比達7%(來自日韓的最多),外省市和本市顧客比例約為2比1。
負責為該項目開發算法和指標體系的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過弋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共涉及11個統計對象、38種統計指標、86項統計內容,可按70多種篩選條件給出結果,并對接大量知識庫。如果拋開人的行為數據,那么,商圈大數據項目至少可以根據查詢需求,自動給出超過10萬種數據;一旦涉及人,數據量將增加成千上萬倍。
如果需要,那么大數據系統能迅速給出一些讓人驚訝的結論。比如,通過計算它能馬上告訴大家,在南京西路逛街的消費者中,“在陸家嘴上班”“從事金融行業”“月收入超過一萬元”“本科以上學歷”“30歲至40歲”“有房”“無車”“居住在古北街道高檔小區”的,一共“=10”人。
為什么需要大數據? 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宇表示,大數據的核心能力是為消費者畫像,對人群進行細分,從而重構商業服務鏈。在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副會長趙效定眼中,大數據是商業創新最方便、最有效、最科學的手段。
閃亮發現源于打破數據孤島
商圈大數據應用,是上海推進城市治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的成功嘗試之一。此前,由于缺乏手段,商店經營者只能順勢而為,靠統計報表和經驗支撐管理。但統計的特點是滯后 (不可能給出幾秒鐘之前的客流數據),而且統計的視野偏宏觀,在解析微觀、特別是滿足個性化的小眾消費需求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此外,在大數據真正落地前,數據雖然也有,但相互之間缺少交叉、融合,限制著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而在大數據的話語體系之下,跨行業、多維度的數據經常充分發生碰撞,從而激蕩出更多閃亮的發現———通盤分析溫度、晴雨、節假日和銷售額的關系,經營者或許能采取更有效的促銷方式。
數據是分析的基礎。目前,商圈大數據項目的數據源主要是電信運營商基站的人流數據、互聯網消費者基礎屬性數據、POS機刷卡消費數據、社交平臺的輿情數據等。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項目在隱私保護方面相當嚴格,所有數據都經過模糊化處理,無法與具體個人形成對應。
商圈大數據能在上海順利運轉,得益于天時地利。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設備成為個人行為數據的重要載體,一些高技術公司因此得以對消費者行為進行深度分析。同時,當大數據概念快速升溫,電信運營商等意識到用戶數據是重要的資產,于是投入巨資進行保存和管理。
但光有數據還不夠。在市政府支持下,經過周密籌備,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去年正式組建,并迅速成為國內行業翹楚。交易中心為數據流動提供了一個高效、安全、合規的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數據的跨界流動,成為上海大數據產業鏈的樞紐。正因為有了交易中心,商圈大數據項目才能順利擊破數據孤島,徹底激發數據的價值。
期待更有創意的2.0版商圈大數據
商圈大數據項目真正落地,迄今還不到半年。靜安區商務委的林曉玨說,商圈大數據已開始影響靜安區的商業開發。比如,根據系統挖掘的結論,南京西路商圈最受消費者關注的業態中,購物品類只占25%,餐飲、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超過60%,因此,必須順應趨勢,發展服務消費、體驗消費。
林曉玨強調,目前這個項目只是“1.0版”,重點在于匯聚數據,其提示的規律還需要更多實踐檢驗。但她對大數據的前景充滿信心:“實體商業已觸底反彈,要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必須依靠大數據。”
湯奇峰告訴記者,未來“2.0版”“3.0版”的商圈大數據,將引入更多數據源,打通更多“孤島”,并設計更多算法,從而更全面、深入地洞察商圈、商戶、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過弋說,將來,商圈大數據還可以有更多“新玩法”,比如,通過分析鋪位位置、客流、銷量等,為某個門面設定合理租金;而有了商家的信用數據,還能以數據為擔保,發展數據金融。
不過,大數據時代的創新拼圖上,不會只有一兩家龍頭企業。某種意義上,大數據如同烹飪,同樣的數據原料,憑借不同的創意和技術,可以分析出各種各樣、各具特點的結論,而要比創意,正是小團隊和“數據創客”的擅長。據悉,上海大數據交易中心計劃把商圈大數據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創新平臺,目標是吸引更多第三方“數據達人”攜手助力實體店振興。(記者 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