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防范金融風險,上海市金融黨委書記、市金融辦主任鄭楊日前表示,上海金融辦正在考慮加掛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牌子。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成立于2002年,是全國最早的地方金融辦。“進入新的時代,加強地方金融監管,覆蓋風險空白點,比較迫切。但同時,對于金融中心城市而言,金融辦也要繼續做好服務,這是根本。因此,金融辦的牌子繼續保留,同時考慮加掛一個牌子。”鄭楊說。
上海此舉非全國首例,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地金融監管機構紛紛謀求轉型,比如山東、深圳加掛地方金融監管局牌子,武漢、四川組建金融工作局,以及部分地區醞釀地方性的金融監管條例等。
2017年10月,深圳全市金融工作會議透露,決定在市金融辦加掛地方金融監管局牌子,對當前相對分散的地方金融監管職能進行整合,進一步分離發展和監管職能,補齊監管短板,切實履行好對中央交由地方負責的各類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交易場所等進行監管和風險處置的職責。
另外,還有一些省市成立組建金融工作局。較早的是成立于2009年3月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負責促進金融發展、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建設工作;2015年2月,武漢市金融辦正式更名為武漢市金融工作局,在保留原市金融辦職責的基礎上,增加統籌、指導地方類金融組織和新興業態發展的職責;2017年2月,四川省政府撤銷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組建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在8個內設機構里,包括“地方準金融監管處”和“地方金融穩定處”。
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我們會借鑒兄弟省市的經驗,同時增加一些上海特色。”鄭楊說。
據悉,上海金融辦將以司法改革試點為契機,會同本市司法部門、市人大、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共同推動有關立法的完善工作,推進相關法律、法規適時修訂,推動設立上海金融法院,加大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一組數據可以體現上海金融市場的特征:2017年度交易總額達到1438萬億元以上,全國直接融資總額中的85%來自上海金融市場。目前,上海已有35萬左右金融從業人員;在滬持牌金融機構總數達到1537家,各類外資金融機構占上海金融機構總數近30%;已累計開立了近7萬個自由貿易賬戶,累計賬戶跨境收支總額69737.7億元……
英國獨立智庫Z/Yen集團去年9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上海排名升至全球第6位,較上期提升了7位,充分體現了境外投資者對上海金融環境的肯定和信心。
鄭楊表示,下一步,將不斷提升上海金融制度環境軟實力,努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包括進一步放寬境外金融機構準入限制,繼續吸引重點金融機構在滬發展,吸引金融央企設立上海總部,健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等。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