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21日消息(記者韓曉余 郭振丹)9月19日,第23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87所國內外參展高校攜815項高科技項目亮相,其中復旦大學共有19個項目參展,涵蓋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復旦大學19項科技成果亮相工博會(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復旦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脈雷帕霉素洗脫支架系統”項目一舉斬獲第23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CIIF大獎,該獎項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10項。與傳統的金屬支架不同,一種全新的心臟支架正在造福更多冠心病患者:植入人體3-4個月后,病變血管結構基本固定不再需要支撐;植入1年后,支架開始逐步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在2-4年內,支架被人體自然代謝吸收,使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自然狀態,最終病變血管完全修復。

在漫長的探索過程中,葛均波團隊從單兵作戰到與工程師團隊結合,逐漸領悟到了“醫工結合”的重要性和創新的核心要素。目前,Xinsorb已在700多家醫院為28000多名患者成功植入,在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第一,預計未來每年將會有超過15萬例以上的冠心病患者獲益,并有望進一步拓展至海外。團隊還將持續開展研究,進一步改良產品,擴大適用人群,并進一步發揮“介入無植入理念”,在原創醫療器械上尋求更多新的突破。

此外,鄧勇輝團隊在新型介孔半導體氣敏材料研發過程中,提出了多種有機兩親性嵌段共聚物與無機前驅物的協同共組裝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策略,創制了一系列新型功能介孔半導體材料,深入開展了這類材料在智能氣敏傳感、綠色催化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團隊開創性提出了交叉納米線介孔半導體氣敏材料、貴金屬敏化介孔半導體金屬氧化物材料、孔壁化學微環境可調的高性能傳感材料,創制了包括介孔WO3、SnO2、In2O3、ZnO、Co3O4/C等具有超高比表面積、可控界面特性、高活性半導體氣敏材料。

基于這些先進氣敏材料制備的氣體傳感器能夠實現氫氣、硫化氫、氨水、乙醇、丙酮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的快速傳感檢測,且傳感器件具有高選擇性、高靈敏度(ppb 濃度級別)和高響應性,借助無線藍牙數據傳輸可實現智能手機實時信號收集。結合大數據、 神經網絡算法、5G通訊和藍牙通訊等方式,這些傳感器將在先進智能化終端建設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用于基于遠程氣體探測的工礦生產、氣味導航搜索、遠程醫療、爆炸物和武器追蹤、太空資源探索等。

人工智能時代,長期被人力主導的制鞋制衣等傳統行業將如何發展?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齊立哲團隊在此次工博會上展示的模塊化可重構柔性機器人生產線,不僅能精巧地模仿人手抓取柔軟布料,還能像“樂高積木”一樣,依據不同版型和尺碼要求,快速拆卸重組成一條嶄新的生產線。

作為世界鞋業生產大國,2019年中國鞋類產量為135億雙左右,約占全球產量的56%。但隨著生產成本上升、東南亞等地鞋業崛起、少量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增加,傳統行業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嚴峻挑戰。為應對傳統行業“機器換人”需求,由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甘中學院長、孫云權教授領導,項目團隊基于已有的柔性機器人技術成果,在廣東季華實驗室的支持下,聯合天津智通信息系統集成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燕山大學展開研發。

柔性機器人生產線的最大優勢可歸納為四個“柔性”——生產過程柔性、產能柔性、工藝柔性和布局柔性。機器人能夠自適應布料、版型、尺碼和周邊環境的變化,模仿人手進行精準抓取。“模塊化”設計和“可重構”算法能根據企業不同產能需求,對模塊進行增減。生產線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從工藝庫中調出相應模塊,快速重組成一條新的機器人生產線,并適應場地要求。

編輯:林馥榆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