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南江縣一處開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當地村民以“給菩薩穿衣還愿”為由涂色,以致面目全非。11月15日,南江縣發布通報稱,當地已組織文物專家對造像進行查勘,研究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并對現場增加了保護措施,公安機關也正依法開展調查。

摩崖造像是指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頭上刻畫出的佛教造像。此次被毀的摩崖造像是在2021年被發現的。當地考古調查報告顯示,該造像始開鑿年代早,形成過程復雜,極具特色,對研究四川地區和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藝術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此珍貴的千年文物遭到人為破壞,原貌不復存在,令人倍感痛惜。當務之急是要抓緊現場查勘、研究工作,盡快盡力恢復造像原貌,盡可能彌補損失。對涉事人員,公安機關也要依法追究責任,以儆效尤。

雖然破壞文物的是當地村民,但此案反映出當地有關部門對該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譬如,對很多當地人來說,或許都不知道此處摩崖造像的珍貴價值,文物保護部門為何不在現場豎立顯眼的標識、說明和提示?再者,對這座千年造像,只是搭建了簡易文物棚,看起來可遮陽擋雨,卻沒有更多圍欄設施。現場雖然安裝了視頻監控,可為何當地村民“給菩薩穿衣還愿”時,管理人員不能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阻止?總之,無論是硬件設施建設,還是保護責任落實,乃至文物保護宣傳,當地都做得遠遠不夠。

不可否認,由于此處摩崖造像地處偏僻,文物發現至今僅有兩年,當地沒有足夠時間、人力或資金來開展保護工作。但這些都是需要相關部門想辦法解決的難題,而不能成為 “野生文物”保護受冷落的理由。近年來,從羅漢洞被彩繪,到古民居遭拆除,再到長城遺址被越野車碾壓、被挖掘機挖開……破壞文物事件頻繁發生,毀掉的是我們民族歷史的記憶,造成的損失令人痛心。這提醒各地文保部門,那些散落在鄉村山野間的文物,同樣潛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絕不能任其自生自滅。各地要以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盡快通過文物調查工作摸清底數,分類分級采取保護措施,量力而為、盡力而行,逐步開展好保護工作。只有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物,才能更好地傳承歷史文脈,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動能。(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編輯:趙亞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