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市寧津縣,通過挖掘鄉村文藝能人、培育“草根名嘴”等,以“理論+文藝”的形式在鄉村開展巡回演出,把“固定講臺”變成了“流動課堂”,用“小戲曲”講好“大道理”,推進移風易俗更好入腦入心的同時,也為當地培育起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

移風易俗,德潤齊魯;文明新風,勁吹萬家。像寧津縣這樣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推進移風易俗的做法在齊魯大地還有很多。比如,青島城陽區依托景區景點廣泛建設室外基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新時代結婚禮堂,引領了婚事新辦的新風尚;濰坊臨朐縣則通過吸納“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參與,健全了當地的紅白理事會等基層組織;威海乳山市南黃鎮將美德信用建設與移風易俗相結合,通過積分管理體系,調動起群眾移風易俗的積極性等。

這些新風尚、新做法給全省各地帶來新氣象、新面貌,不僅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和壓力,也凈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更優化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對全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起到了促進效果。其實,對大部分地方而言,移風易俗需要摒棄的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有諸多共同之處。換言之,在一個地方推行的移風易俗好做法、好創意在其他地方很可能也適用。因此,針對移風易俗過程中各地推出的新做法、好做法,除了為其點贊,更應當及時總結推廣,讓這些新做法、好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更大范圍內發揮出移風易俗的好效果。

要知道,移風易俗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山東作為農業大省,農村人口規模龐大,一定程度上來講,移風易俗的任務更重。一直以來,不管是從政策制定還是文化引導,不管是從法律約束還是教育啟蒙,山東都開展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并取得可圈可點的效果,進而讓全省人民的文明觀念持續增強、文明素養不斷提高。比如在省級層面建立起“反對浪費、文明辦事”移風易俗專項治理聯合推進機制,加快了移風易俗工作效率;在全省范圍內統一提出“十反對、四提倡”,為移風易俗提供了更加具體的著力點;建立婚喪行業協會,更加有力地指導婚喪承辦機構強化自律、規范運作等。

在8月2日召開的山東省委常委會上,審議通過的《深化農村移風易俗開展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指導方案》明確強調,要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宣傳引導、典型示范,推動鄉風民風持續好轉;要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依法依規,穩妥有序推進,決不能搞“一刀切”;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部門聯動配合,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這些部署規定,是動員,也是要求,同時也為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提供了方法與思路。隨著移風易俗持續推進,越來越多陳規陋習成為“過去時”,新風尚、新做法成為更多人的新共識,齊魯大地上將鋪展開一幅更加動人的文明新畫卷。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