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三代,先后有18人站上講臺、成為大中小學以及幼兒園的老師……”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全國模范教師、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張瑞甫來到中國教師博物館,講授了一堂“教育家精神主題現場課”,并結合自身從教經歷分享了“如何做一名好老師”的經驗與心得。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曲阜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2024級公費師范生。
“與師德楷模面對面,目的是讓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早早從身邊典型身上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師德師風觀念。”曲阜師大文學院輔導員肖黎介紹,由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的“杏壇之光”師德楷模風范專題展覽,目前正在教師博物館舉行。這堂專為師范新生定制的“開學第一課”,是曲阜師大建好教師博物館、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又一生動注腳。
見證中華師道傳承的器物展陳、勾勒師范教育發展軌跡的史料梳理、詮釋教育家精神的名師事跡薈萃……在這座全國唯一的教師博物館中,既能“觀物知史”,又可“見賢明道”。
中國教師博物館坐落于曲阜師范大學,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2018年10月舉行首展,2023年9月啟用新館。博物館以“民族文化記憶、教育歷史遺產、教師精神家園”為定位,內部設有教育家講習館、教育家藏書館、教育家影像館、田家炳風范館等四大主題分館,兼顧展覽、教育、文創、文管、保障等五大功能,立志為教育珍藏寶貴的歷史遺產,為教師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園。
孔子膝下學為師,立好師風師德是關鍵一步。作為教育部在山東設立的唯一國家級師德教育基地,中國教師博物館在廣泛搜集教師文化史料、由古至今梳理師道文脈的基礎上,把更多精力用在弘揚教育家精神、創新師德師風建設。
為扛好師德師風教育的重任,教師博物館一方面以弘揚教育家精神為主線,打造了《教師的歷史》《教師的搖籃》《教師的典范》等三大主題展廳;另一方面利用文化“兩創”實踐、活化傳承培訓,拓展出“青藍相繼——教師成長工作坊”等多元培訓載體,探索出一條“讓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實踐之路。
“宋代文教興盛,做老師很光榮但也有很多規矩,第一條就是‘士行端良、德行純至’,其次才是‘通明經義、經驗豐富’,足見古人對于為師者的德行有多看重。”今年暑假,來自江西省各地的81名鄉村小學校長到中國教師博物館研修,探尋歷久彌新的千年師道。在“回到宋代當老師”板塊前,講解員以“穿越式”的情景演繹,引導研修團成員思考自己若回到宋朝能否高枕無憂地順利入職。充滿趣味的問答和體驗設計,吸引了校長們的注意。
“我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盡可能通過數字賦能、活態展示、沉浸體驗等途徑,不斷豐富博物館的文化表意,建立參觀者與古今名師的情感連接,喚醒教育初心。”中國教師博物館館長孫祥廣表示,工作人員做了很多創新嘗試,比如規避照本宣科,加入諸如儒學師德警句拓片等體驗項目;又比如在當代名師墻旁邊設計“師恩郵局”,受觸動的參觀者可以馬上提筆寫信寄給恩師……當一個接一個“共情點”觸動內心,參觀者和培訓者就會在潛移默化間對“為什么做老師”“做什么樣的老師”“怎么做好老師”這些自我之問,萌生出新的答案。
從依據不同受眾群體特征,定制分眾化的師德師風課程;到多措并舉發掘和宣傳身邊教師典型,讓參觀者意識到模范和榜樣離自己并不遠;再到在校學生自主成立師德師風宣講團,把“燃燈校長”張桂梅、“大地之子”黃大年等的故事編成短劇……中國教師博物館從文物史料靜態研究、展陳,向教師文化動態傳承、多樣培訓轉變,助力培養出一批與新時代教育發展相契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據不完全統計,自首展以來,中國教師博物館已累計吸引國內外公眾和師生30余萬人次參觀,累計開展各類師德研修和業務培訓400余場。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