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10月24日消息 “原來看個病可真難,做個闌尾炎手術還得跑到旗醫院,現在在自己家門口看病又省錢又省事。”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中心衛生院看病的村民王云榮滿意地說。
這所衛生院于去年5月投入使用,嶄新的二層小樓成了當地美麗的風景。衛生院負責人馬波說:“舊醫院幾乎維持不下去了,不僅房子破舊,床位少,連X光機、B超等常規檢查檢驗設備都沒有,現在政府加大對衛生院的投入,衛生院起死回生了。”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農村牧區,鄉鎮衛生院承擔著為廣大農牧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功能。而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衛生院從財政全額供給轉變為差供或自收自支單位,部分鄉鎮衛生院成了“爛攤子”,缺技術、缺設備、缺人才成了鄉鎮衛生院發展的瓶頸,有的衛生院負債累累,面臨倒閉。廣大農牧民看病十分困難。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廳長楊成旺說,改革開放初期的內蒙古牧區、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無醫無藥的局面仍然很嚴重。近30年來,內蒙古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村牧區衛生事業的投入。全區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完善,醫療衛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各項衛生工作也得到長足發展。
早在1988年,內蒙古先于全國三年開始實施了“衛生三項建設”項目,配套建設蘇木鄉鎮衛生院1059所,縣級衛生防疫站86所,縣級婦幼保健所87所;隨后又投入近10億元啟動“農牧民健康工程”和“農牧區衛生體系建設項目”。2007年,自治區爭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專項資金11.24億元共完成農村牧區衛生體系建設項目933個,70%以上的衛生院、60%以上的旗縣衛生機構得到建設,使基層衛生院真正成為農牧區衛生三級網的“樞紐”。
內蒙古堅持“房屋、設備、人才、管理”同步,不斷加強蘇木鄉鎮衛生院的軟件建設。為提高基層衛生院的急救能力,2005年,內蒙古拿出2800萬元的專項資金,為140所中心衛生院和1326個鄉鎮蘇木衛生院配置基本醫療設備和急診急救設施,為137個中心衛生院統一配備了救護車。還為200所衛生院裝備了救護車。
農牧區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是發展農牧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關鍵。內蒙古要求每所衛生院人才培養投資不低于5萬元,定期向外派加強培訓,每年都有一批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如今,隨著內蒙古基層衛生院條件的改善,衛生院收入有了顯著提高。鄂爾多斯市大樹灣鎮衛生院副院長梁俊義告訴記者,1993年衛生院收入不到3萬元,連人員開支都支付不起,條件改善后,2006年衛生院業務收入達到80萬元。
通過不斷“輸血”,內蒙古農村牧區三級網建設得到鞏固和加強,全區300個所重點蘇木鄉鎮中心衛生院上規模、上檔次,1000多所一般衛生院的房舍條件已能滿足蘇木鄉鎮衛生服務的基本需求,廣大農牧民實現了就近就醫的夢想。(張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