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wǎng)呼和浩特3月7日消息 1987年秋天,昭烏達譯書社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個蒙譯漢機構,社長是蒙古族翻譯家那順德力格爾。
如今,昭烏達譯書社碩果累累,那順德力格爾成了耄耋老人。他說:“為了弘揚蒙古族優(yōu)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我甘愿付出畢生心血。”
從騎兵到翻譯
那順德力格爾出生于一個沒落蒙古族貴族家庭。他念過私塾,后入官校,學過蒙、漢、滿、日語。1947年,那順德力格爾加入內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擔任過文書、教員、干事,建國后從事編輯、翻譯等工作。
在部隊時,那順德力格爾翻譯了《云澤的歷史》,介紹蒙古族領導者烏蘭夫。1958年,他轉業(yè)到自治區(qū)統(tǒng)計局做秘書和翻譯,翻譯出版《人民公社統(tǒng)計教材》《農村社會經(jīng)濟調查》,與他人合作翻譯出版《松樹的風格》《學哲學,用哲學》《內蒙古光輝的十三年》等。
“文革”后,那順德力格爾潛心從事蒙譯漢,把蒙古族優(yōu)秀文化尤其是文學作品譯成漢語。他參與主編和翻譯的作品有:《成吉思汗的故事》《喀喇沁婚禮》《昭烏達民歌》《小喇嘛降妖》《蒙古族情歌選》《蒙古族民間故事選》和《蒙古族詩詞選》等。
傾心蒙譯漢
二十世紀初,喀喇沁蒙古族翻譯家、出版家特睦格圖在北京創(chuàng)辦“蒙文書社”。那順德力格爾以特睦格圖為榜樣,向世人更廣泛和深入地介紹蒙古人和蒙古文化。
昭烏達譯書社先后推出4套作品集。12本叢書近400萬字,收入350多位蒙古族作家的700多篇作品,基本囊括了十三世紀以來的蒙古族文學代表作品。
中國作協(xié)有關領導評價,這是一項巨大的編譯出版工程,它對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動蒙古族文學走向世界,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林林總總、洋洋大觀的作品,可以使我們領略蒙古族人民生產與生活的豪情,草原與氈房的風情,愛戀與友誼的溫情,懷鄉(xiāng)與愛國的激情……在蒙古族文學研究和文學史建設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積極意義。
“文化騎兵”
昭烏達譯書社僅有三人編制,屬民辦公助機構。那順德力格爾“文革”中遭受酷刑,身患多種疾病,右手五個指頭全凍掉了。譯書社成立時,他年近古稀,只能用左手握筆。
找領導支持,找同行幫助,找專家約稿……他的兒子、作家鮑爾吉·原野說:“一種騎兵式的行為已在他心里定勢,做什么事都要沖鋒。”
那順德力格爾先后獲得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翻譯駿馬獎、內蒙古文學藝術翻譯索龍嘎獎,被中國譯協(xié)等部門授予優(yōu)秀翻譯工作者、蒙古族著名翻譯家等稱號。
那順德力格爾說,民族之間要交流,才能安定團結,文化交流是其中一種。(宋景軍、劉軍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