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2月18日消息 隆冬時節,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寒氣逼人,但在這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旗的查干珠日和嘎查,居民們告訴記者,他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些話聽著很貼心!”村民們說。
記者了解到,這個區域性貧困突出的革命老區,近年來,在農牧區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背景下,嘗試圍繞土地等生產要素有償流轉進行創新,扶貧工作出現了可喜變化。
放開“一個權利”,享受“五個待遇”
作為較早實行土地經營權自愿、有償流轉的地區,記者在胡爾勒鎮采訪時頻繁聽到兩個說法:“一個權利”和“五個待遇”。
44歲的五月是查干珠日和嘎查一家貧困戶的女主人,在政府牽線之下,前年她與當地農業大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書》。
土地使用權不變;大戶每年每畝地補給五月家100公斤玉米;每年每5畝地補給五月一車秸稈;在貧困戶自愿的前提下,大戶應優先雇用貧困戶;國家糧食補貼等優惠政策由貧困戶享受。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大戶之后,五月享受了以上“一個權利”和“五個待遇”。
據五月介紹,之前她和丈夫種莊稼,30多畝旱地一年只能落下2000多元。轉租給大戶后,“地不用守了,平常去打打工,一年掙八九千元,農忙時我幫大戶干活,每月也有1500多元,加上大戶補的1000多公斤玉米,劃算多了。”
在興安盟突泉縣等地的一些村和嘎查,也有不少人像五月這樣嘗到了甜頭。五月表示,今年她還要續簽合同。
據興安盟副盟長楊秉謙介紹,當地很多農牧民常年在外打工,加上缺乏大型機械、生產技術,種地收入普遍較低。“土地流轉后,大量勞動力解放出來,還調動了大戶的積極性,糧食、打工收入比較可觀,目前看能實現雙贏。”
盤活生產資源,增產增效增收
走進扎賚特旗胡爾勒鎮農業大戶陳七十八家的院子時,他正在維修生產機械。畢業于興安盟農牧學校的陳七十八懂技術,善于經營。他家原本只有96畝地,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前年起開始試著租種貧困戶的旱地65畝,當年合同全部兌現后,平均每畝收益提高了60元至70元,全年收入超過6萬元。
同樣是大戶的呼格吉勒圖,先后租種了李連山、那森德力格爾等貧困戶的耕地70多畝,除去給貧困戶的補償外,去年收入從過去的5萬元提高到近8萬元。
除耕地外,興安盟還將牲畜等生產資料納入有償流轉的試點范圍。扎賚特旗綽勒工作部興華嘎查的養羊能手寶興,先后承包了10戶貧困戶的40只母羊。按照合同,他每年給每戶補償2只羊羔、1公斤羊絨和100元錢,3年后承包的40只羊全部返還,養羊收益按6:4的比例分成。“去年我的收入翻了一番,相信只要一起努力,我們這11戶人都能脫貧!”寶興高興地說。
目前,這種生產模式已在興安盟不少地方出現。據介紹,扎賚特旗紅旗嘎查的2550只羊承包給10個養殖大戶,經過半年多飼養,已產羔1000余只,僅此一項就實現戶均增收3000多元。
分散風險,扶貧更重自我積累
“土地經營權自愿、有償流轉,構成了貧富戶之間利益雙向互動的組合,大戶條件好,敢投入,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投入少、收益高,也有利于解放貧困戶的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楊秉謙分析說。
據興安盟“扶貧辦”主任張世偉介紹,經過多方幫扶及自身努力,從2005年到2007年,興安盟的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已由785元增至1470元,重點區域的貧困人口由6.96萬人減少到3.83萬人。
張世偉說,正常年景大戶都有收益,兌現合同不成問題,一旦出現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風險也必然會轉移到農業大戶身上。因此,必須通過農業保險等措施,分散化解風險,防止和減少因災返貧現象。
此外,經營權流轉之后,外出打工的勞動力能否掙到錢也是一個問題。今后必須完善配套措施,將潛在風險處理好,流轉的扶貧方式才能長期堅持下去。
為此,興安盟副盟長楊秉謙表示,興安盟今后生產要素流轉扶貧工作將向兩個重點傾斜:一方面,通過信貸貼息、機械配套補貼等途徑扶持大戶,引導大戶和貧困戶延長土地流轉期限,以調動投入的積極性,降低風險壓力;同時,將出臺措施,對外出務工的農牧戶加強技能培訓,增強在二、三產業的就業能力。(鄒偉、任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