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現場
中廣網4呼和浩特4月11日消息 4月8日,從北京傳來消息,通遼市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墓地發掘項目十分遺憾地未能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專家們卻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有可能是近年來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
4月8日下午,以突出“新”和“重要發現”為主要評審標準的“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活動在京落下帷幕。當日下午,記者撥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吉平的電話,得知入圍終評的我區南寶力皋吐墓地新發現十分遺憾地沒能入選,但來自國內的知名專家評委都給予其高度評價,稱南寶力皋吐墓地“有可能是近年來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
位于通遼市扎魯特旗魯北鎮東南約40公里處的南寶力皋吐墓地晚于著名的紅山文化,而與小河沿文化時代相當,其不僅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地理位置最獨特、文化因素最復雜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墓地,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自身特點,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專家稱它的發現與發掘“在東北地區史前原始文化的構建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啟意義”。
出土陶器成為解密之匙,一種具有獨特類型面貌的文化
對南寶力皋吐墓地的大規模發掘始于2006年。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這處墓地就曾多次被盜,據后來考古人員的粗略估計,被盜掘墓葬大概有近百座。2006年7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當地文管所報告,墓地再遭盜掘破壞,遂于8月前往進行搶救性發掘。
從2006年到2007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通遼市博物館、扎魯特旗文管所對該墓地進行了兩次發掘,共揭露面積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溝2條、灰坑2座,出土各類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蚌器8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宗。
據介紹,最早作為盛器出現的陶器是史前人類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陶器易于制作也易于破損,這一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區域,具有不同文化面貌的族群、部落都可以生產制作并延續不斷。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因為承載了史前人類不同的文化精神內涵,成為今天人們認識和區別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最佳手段。南寶力皋吐墓地也不例外,其出土的大量陶器最終成為考古人員破解關鍵的墓地謎團的一把最好的鑰匙。
南寶力皋吐陶器墓地陶器成分比較復雜,其出土的高領雙耳壺、尊形器等陶器顯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另外的條形堆紋筒形罐、疊唇弧腹罐等個別陶器又像是遼寧偏堡子類型同類器的再現。由此,專家們認定,南寶力皋吐墓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距今約4500-5000年。
對于南寶力皋吐墓地的文化屬性,考古人員并沒有輕易下結論。因為墓地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繩索狀條形堆紋筒形罐、泥質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陶壺等,這些陶器所附紋飾、造型與同時期文化的出土器物有較明顯區別,不像是已知的其他原始文化直接影響的產物。由此專家認定,南寶力皋吐墓地應是一種具有獨特類型面貌的文化。吉平說,南寶力皋吐墓地除了含有小河沿文化等已知的文化因素外,還含有大量的到目前為止并不為人所知的,需要考古學家進一步解讀的一種全新的考古學文化因素。
首次發現填補多項考古空白,將兵器骨朵年代提前了幾千年
據專家介紹,南寶力皋吐墓地所處地理位置很特殊,它的南面是下遼河流域,西面為草原地帶,東面與松嫩平原相通,西南與赤峰地區比鄰,是東北地區各種原始文化交錯融合的敏感地帶。可以說,南寶力皋吐墓地是研究我國史前文化的一座寶庫,其眾多首次發現填補了多項我國史前文化考古的空白。
在眾多隨葬品中,石骨朵的發現尤其引人注目。骨朵又稱金瓜,是一種長棒狀兵器,在其一端綴有蒜形或蒺藜形的頭。此前所知骨朵最早出現在東漢以后,南寶力皋吐墓地出土的骨朵用青石制成,頭為五角蒺藜形,它的出現使這種兵器的出現年代向前推了幾千年。另一件兵器,精美的骨梗雙玉刃短劍用骨作劍身,玉為刃,專家認為其可能是青銅短劍的前身。此外,南寶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三樽龜形陶壺、紅陶黑漆彩陶等也都屬首次出土。
吉平曾在一次考古論壇上說,南寶力皋吐墓地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崇尚美。內蒙古博物館現正在展出墓地出土的一件刺猬形罐。整個陶罐造型生動可愛,刺猬面部采用雕塑手法,雙耳外突、眼鼻內凹,巧妙地將刺猬的圓嘴作為罐口,周身采用連續刻畫的“V”字紋體現刺猬的滿身芒刺。據專家分析,該陶器應該為玩具或飾品。而在多數墓主人的身上也都發現了用玉、瑪瑙、綠松石等做的裝飾品。
此外,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還從南寶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判斷,當時部落、部族之間戰爭、械斗頻繁,因為墓地除出土了大量兵器外,一些先民骸骨上還發現了刺入的骨刀,有的甚至頭骨也不完整。綜上所述,據吉平介紹,南寶力皋吐墓地還有許許多多的謎團尚未解開,其文化屬性和考古意義還有待于考古人員作進一步的甄別和分析,以期得到一個滿意答案。(許曉嵐)(圖片來源:科爾沁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