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之美 盡在灣區(報告文學)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律動之美 盡在灣區(報告文學)

  位于珠江口磨刀門水道的鶴港高速洪鶴大橋。本版照片均為新華社發

  【大灣區 大未來】

  正在深圳蓮塘口岸舉行的“深圳口岸,百年巨變”展覽,以大量珍貴的史料,展現了深圳口岸建設的滄桑歷程。其中有張黑白照片顯示,一位男士穿著粗布制服,右手舉著手電筒模樣的設備,左手也拿著一個物件,半蹲著身子,神情專注,在尋找著什么,一看就是勞神費力的樣子。

  圖片的說明文字寫的是:1956年1月,深圳邊防檢查站檢查員正在使用俗稱“照妖鏡”的電光反射工具,檢查過境列車的車底。

  這位檢查員估計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55年以后展示自己當年工作場景的蓮塘口岸,如今通關時間只需要10秒至15秒。

  這個口岸是深圳和香港之間的第8座大型陸路口岸,首度采用“一站式”車輛通關模式,基于海關子系統整合簡化、邊檢車輛“快捷通”子系統精準嵌入、通關數據協同、前端信息采集技術升級等多項科技創新,實現車輛“一次停靠、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這里還開啟了國內首個旅客“無感通關”模式,掃碼識別、指尖申報、紅外測溫,讓旅客通關更智能、更高效。

  時間靜默不語,但時代的足音依然從歷史深處呼嘯而來,發展的春風激蕩起萬丈浪濤。

  蓮塘口岸于2020年8月26日正式啟用,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深港之間首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

  《綱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珠三角九個城市。這里原本就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現在承擔起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神圣使命。

  “9+2”,協同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

  東風吹來,春暖花開。灣區正在奏響闊步行進的旋律,越發彰顯律動之美。

  “9+2”不是物理變化與機械性相加,而是化學反應,是乘法效應與雁陣效應

  以前,從事編導工作的周柏康從香港到內地,“香港人”的意識很強烈,滿是“出差”的感覺。從小就有“電影夢”的他,發現大灣區是實現夢想的地方,“香港的影視業已經比較成熟,有很明確的規則和模式。內地影視市場更大,互聯網的普及也帶來更多電影新模式”。

  如今,他平時住在佛山,“感覺就像在中心一樣,去哪里都方便”。他還在深圳設有辦公室。疫情之前,有一次約了客戶下午4點在香港見面,他3點左右從深圳辦公室出發,打車到福田坐高鐵,通關再打車,結果自己還是先到的那一個。

  這是灣區生活的日常。

  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深入推進規則銜接、制度對接,力圖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跨境流動更加快捷、有效、有序。

  都說大灣區是創業的沃土,是逐夢的樂園,如果一個港澳青年,想到珠三角來打拼,他將遇見什么呢?

  假如這個小伙子叫阿祥,年齡在18歲到45歲之間,對智能硬件與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導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任何一個領域感興趣,他就基本上拿到了進駐惠州仲愷高新區的“入場券”。

  這是一個有歷史感的地方。1992年國務院批準成立首批國家高新區,其中就有它的席位。這個名字,一看就是源自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

  順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潮,2019年12月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開園,設想是成為“創意創新與創造的能量艙、港澳青年創業的筑夢工廠、國際風尚潮流的共享空間、區塊鏈與產業融合反應器、‘芯’創時代的轉化平臺”。

  如果阿祥創辦的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工商、稅務、統計關系均放在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項目評審得以通過,他將陸續收到一整套的“大禮包”:

  公司正常運營滿半年,阿祥就可以申請創業資金資助,5萬元打底,20萬元封頂。

  創業需要人氣,辦公場地少不了。300平方米的房子,阿祥可以免租金用上個兩年時間。

  住的地方也有考慮。阿祥可以享受每月800元的住房補貼。如果他還有兩位合伙人,這項政策同樣適用于他們。

  衣食住行。“行”也是一筆開銷。一年時間以內,阿祥可以每月領取3000元的交通補貼,還是實報實銷。

  新手開辦公司,剛上路免不了要貸款,保障自然要跟上。阿祥將按照實際支付利息的50%獲得貸款利息補貼。

  公司經營一段時間有點眉目了,阿祥動了到北京、上海這些地方參加大型專題展覽會的念想。這股善于學習、用心成長的勁頭值得鼓勵,他將享受專項的展會補貼。

  如果阿祥的公司經營得當,榮獲國家級創業創新一等獎,20萬元的獎勵資金當即送上,不含糊。

  阿祥能想到的,這里也想到了。阿祥沒有想到的,這里可能也想到了。

  不只是惠州,不只是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整個大灣區誠意滿滿,張開雙臂,擁抱著“阿祥們”前來這里實現自我價值、展翅飛翔。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融,這可以說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的金融業、澳門的旅游休閑業、珠三角的制造業各具特色,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大灣區內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應更加密切和靈活。

  他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有利于中國的發展,對整個世界經濟也是利好。現在全世界都關注中國市場,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這片區域,有實力扛起更大的責任,實現更高的飛躍。

  深圳中心書城是我國首家體驗式書城,是一個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于一體的復合式城市文化生活空間,每年接待讀者近千萬人次,其中港澳讀者百萬人次,已經成為深圳的“城市文化客廳”。

  書城的北區有個專柜,擺放著跟粵港澳大灣區有關的書籍,可見大灣區研究在學術界的熱度。其中有一本書,是廣東省科學院、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規劃國際高峰論壇”會議紀實和論文集。

  出席這次論壇的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墨菲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在哪里?在大量的案例當中,我們看到經濟的互補性。特別是在最近,在整個大灣區,我們更好地了解了每個城市產業的互補性。其中,內地作為制造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生產者,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同時我們還有相關的交通設施的建設,最近交通設施越來越便捷,可以看到本地區的金融發展也非常快速。”

  真正有價值的互補,不是生硬的拼湊,也不是機械的嫁接,而是“串珠成鏈”,意味著有機縫合,意味著完善與升華,意味著新的創造與明亮的未來。

  矚目大灣區,逐夢大灣區,各路利好的信息在這里匯聚、交融,各方力量早就付諸行動,追求開放性、創造性布局。

  政府網站公開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2月至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已陸續出臺231部涉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策文件,構建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效、快速發展的完備政策體系。其中“港澳青年”是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共計2810次。

  還是港澳青年阿祥。在灣區生活,他將享受更多的便利。比如出行,阿祥可以走港珠澳大橋,這項“國之重器”暢通了灣區的道路交通網絡;也可以坐高鐵,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經通車了,廣州南站與香港西九龍站之間,跑一趟大約一個小時;要是出遠門,他將享受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優質服務。

  如果阿祥想上大學深造,他在灣區有很多的選擇。比如,深圳大學正籌劃在香港建立校區,為他這樣的香港年輕人進入內地高校學習創造條件。再比如,位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灣區大學和位于肇慶新區的香港公開大學(肇慶)也已經分頭開工建設。阿祥有望成為這些新建大學的首屆學生。如果阿祥家有小弟弟、小妹妹也想到內地讀書,正好有一個新的選擇: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將于今年9月開學。這是灣區首家港澳子弟學校,涵蓋學前、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教育。

  如果阿祥是學法律的,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值得他好好讀一讀;如果阿祥是一名注冊稅務師,他可以關注在深圳前海揭牌的港澳涉稅專業人士政務服務中心,試著申請跨境執業;如果阿祥想進軍娛樂圈,有個好消息是香港英皇娛樂大灣區總部落戶廣州,灣區的廣播影視產業、音樂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大珠小珠落玉盤”。

  有誠意。有實力。見行動。“9+2”拼船出海,無懼濁浪急,風正一帆懸。

  這里就像一個磁場,有著謎一般的引力,令人著迷

  在深圳中心書城的粵港澳大灣區專柜,還有一本圖書,內容是南方電網關于粵港澳大灣區電力發展報告。其中分享了這么幾個數據:2019年,大灣區人均電力消費量7644千瓦時,同比增長4.6%。而當年全國人均電力消費量是5160千瓦時。2010年至2019年,大灣區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4.9%,始終保持增長態勢。并且大灣區GDP增速和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變化趨勢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觀察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力,用電量是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活力在溢出,資源在集結,人心在凝聚,灣區已經進入良性循環。

  截至2021年2月底,5770名澳門居民在珠海橫琴辦理居住證,2200多名澳門居民在橫琴常住,2000名澳門居民在橫琴購買社保,澳門居民在橫琴購置各類物業超過一萬套。

  更多的人在灣區感受著時代躍動的脈搏,追求美好生活。

  王紹云來自江西省共青城市,創辦的萊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另在香港和中山設有辦事處。公司主要業務是工業自動化控制、個人護理、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合作伙伴既有國有大型企業,也有海內外的各種渠道電商。在他看來,大灣區是一個謎一般的地方。

  “在這里,你想靠一個產品吃幾年,基本上不太可能,而是一直處于更新的狀態,大家都有一股往深里鉆研的狠勁。比如說,在別的地方,看見有人在做盤子,其他人可能就放棄了,想著還是做杯子吧。這里不是的,也要做盤子,還要更美觀、更輕便、更實惠,甚至要再開發一個什么新功能。”王紹云說。

  在灣區生活、工作了十幾年,王紹云發現,這里有著濃郁的、深入骨髓的創新氛圍,驅使人開動腦筋,尋找新的思路。創業者慢慢就適應了這個節奏,更加主動,甚至視為一種享受,創新變得自然而然、順理成章,“關鍵是這里的產業鏈條很完整,互通性強,一旦你有了好的想法,在這個氛圍中經常是有響應的,有人幫助你把好的想法落地”。

  在灣區創業,王紹云時不時想起遠在老家的父親。他是個種莊稼的好把式,“比如種棉花,他要把多余的枝丫打掉,一行一行之間整整齊齊。他說這是要讓棉桃曬太陽,給它們通風。他不知道這叫光合作用,但是他知道這樣棉桃又大又多。‘哪怕一天賺一分,不在屋里蹲。’這是他的口頭禪”。王紹云說,持家需要一股韌性,創業需要一種精神。大灣區就是這種精神的溫床。

  70后的王紹云在大灣區尋找到了精神的歸宿。1989年出生的宋揚也要在這里證明自己。

  宋揚老家在東北,曾經到天津求學,后來前往香港大學就讀建筑專業。優美的城市環境,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富有潛力的市場空間,敢為天下先的“嘗新”精神……大灣區像是一個磁場,讓他不由得將創業的啟航之地選定在深圳。

  他現在是營加設計實驗室(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這家公司以建筑設計為核心,兼顧規劃、室內和景觀設計。

  “大灣區是一個很大、很高的平臺。在這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碰撞,是很平常、很直接的事,讓人感到很過癮。”宋揚說。

  公司合伙人廖嘉厘是香港居民,灣區包容、開放的調性令她著迷,“這里有很好的土壤,就看你是不是那塊料了。這里每時每刻都有很多的信息在流動,就看你能不能沉浸其中,把適合自己的信息緊緊抓住,轉化為機會,再努力打拼,實現自我價值”。

  3月30日,和美術館在佛山順德正式開館。這是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的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在中國設計的新作品,一場以“超越:安藤忠雄的藝術人生”為主題的展覽同時揭幕。廖嘉厘獲知消息,當即從深圳趕往順德“打卡”。

  “和美術館用多樣化的‘圓’來呼應‘和’的主題,總體構架上呈現出安藤忠雄一貫的冷靜與沉穩,富有幾何秩序,大量的灰色調彰顯出張力和韻律感。很開心大灣區出現越來越多這樣國際性的高端藝術空間。”身上透著知性與干練的廖嘉厘說。

  他們的營加設計實驗室位于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一個正在醞釀奇跡的地方。夢工場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大型雕塑式裝置,鮮艷的紅,無雜色,富有儀式感和線條感,主體內容只是一句英文“WHAT’S NEXT”。

  下一個是什么呢?

  “這一路你是作者,就算故事再曲折,寫下屬于你自己的。希望在每個角落,綻放出不同顏色……”這首《朗誦者》,演唱者是柳妍熙。

  她出生于四川,曾經是短跑運動員,因為意外受傷被迫退役,跟隨父母移居香港,成為新香港人,在這里闖入歌壇。現在,她作為OEL光源技術研發團隊的最大合伙人,入駐廣州天河港澳青年之家,開始新一輪的創業之旅。

  還有一首歌,唱的也是不羈的青春朝氣:“追逐心中點點的光,穿越那茫茫的海洋。勇敢張開翅膀,向藍天自由翱翔。我的思念隨風飄蕩,你的微笑給我希望。我輕聲為你,為你歌唱,忘卻昨日點點的憂傷。時間的腳步那么匆忙,青春悄悄奔向遠方……”

  這首《青春記憶》,完全由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獲得全球AI藝術大賽一等獎,由扎根深圳的平安集團出品。作曲模塊,通過訓練5萬首特定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數據,同步優化曲式、和聲、配器等音樂要素,使樂曲保持青春昂揚的風格。作詞模塊,選取數十萬首流行歌詞、現代詩歌等數據,并關聯“青春”主題詞,使輸出的歌詞在邏輯通順的基礎上兼具文學性、故事性與韻律感。

  這兩首歌曲攜帶的信息,多少說明著一個道理:無限可能,盡在灣區。

  傳統與現代在這里交匯,愛國愛家是最深沉的傳統,也是最動人的“潮”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朱雋文2006年就開始到內地打拼。前往一些窗口辦理手續時,有時被問到“雋”字怎么讀,怎么在電腦上打出來。他操著一口“港普”跟人家說:用微軟拼音輸入法輸入“juan”,下翻頁第五個就是了。

  步入不惑之年的朱雋文看著就像一個陽光大男孩,燦爛的笑容透著真誠,認真起來的神情還有幾分俏皮與可愛。他曾經就讀于英國伯明翰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現在是深圳樂毅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還擔任深圳福田區業余體校賽艇隊主教練。

  “大灣區是一個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進行很好結合的地方。在這里創業和生活,經常能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朱雋文說。

  他的公司有一項主要業務是面向青少年開展水上安全教育培訓,水上運動基地位于深圳的茅洲河,與深圳市體工大隊水上運動中心共用一片水域。在做好基本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他鼓勵學員穿著平常衣服練習,“出現溺水意外的時候,很大的可能是沒有穿泳衣的,水也是冰冷的。以前的培訓往往在理想狀態下進行,我們主張在現實環境中培養孩子的自救能力,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朱雋文對“樂”字情有獨鐘,給公司取名“樂毅”,給三個孩子分別取名“樂賢”“樂珺”“樂恒”。他認為“毅”“賢”“珺”“恒”這些字都很有傳統的感覺。

  他太太是長沙人,提議給小女兒取名“樂兒”,他就同意了,“疼老婆是個很好的傳統,也是很時髦的事,對不對?哈哈哈……”

  朱雋文從小就跟著大人到內地旅游,早就見識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次乘坐游輪,從重慶到上海,中途上岸時大人給他買了金庸的《天龍八部》。這是他第一次閱讀簡體字版的圖書,“看懂六十,猜四十”。現在他在英文、粵語、普通話之間,以及簡體字、繁體字之間切換自如。

  “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內地人,后來去了香港。我爸爸媽媽都是香港人。現在我又回到內地來了。”朱雋文說。

  香港姑娘尹翠雯,大學生活就是在內地度過的。正在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就讀的她發現,港籍學生已經適應使用簡體字了,“特別是考試,大家覺得用簡體字答題更快一些”。內地同學也經常向港籍學生請教繁體字的寫法,“他們覺得繁體字也蠻有味道的”。

  “識繁用簡”,年輕一代借助古老的漢字,感受著文化的新潮流。

  出生于1998年的尹翠雯,大高個,既有學生的青澀,也洋溢著快人快語的個性。她經常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參觀學習,時時有新的感悟。

  在河北白洋淀,她聽說了小兵張嘎的故事,參觀了這里的抗戰紀念館,了解了抗日戰爭期間雁翎隊員利用白洋淀獨特的地勢靈活抗戰的英勇事跡,“深刻體會到新中國革命歷程的艱辛與不易,心中更是充滿了對先烈們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在北京大學,她觀看了根據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作品改編的話劇《根鳥》,深受觸動,“我更加堅定了一點,即使在追夢的路上會有許多美麗的風景使你想停止腳步,也應該像劇中的‘板筋大叔’一樣,腳踏實地一直追尋下去。追夢路上別怕孤獨,要堅定信念,才能成功”。

  在貴州畢節,她了解到,1988年至2019年,這里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6元增加到9371元。不過她跟當地搬遷點便利店里的阿姨聊天,得知社區的網絡信號不太好,許多顧客常常無法掃碼付款,網絡問題還曾經讓這位阿姨沒有及時接到電話而錯失工作崗位。

  “我一直在大灣區生活。這里給了我一個支點,讓我更好地去了解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社會,以及我們這個時代,也讓我明白自己應該用好所學知識,去做點什么。”尹翠雯說。

  在回答可以用哪幾個關鍵詞來描述心目中的大灣區時,朱雋文說的是“機遇、希望”,宋揚說的是“舒適、開放、高效”,尹翠雯也幾乎沒有猶豫,以“包容、創新、活力”作為自己的答案。

  比尹翠雯年輕幾歲的孔穎,正在讀高中。她出生于江門,2019年9月,和其他6個女孩成團,成立“樂動彩虹”組合,參加“粵港澳大灣區校園歌手大賽”,并闖入在澳門舉行的總決賽,演唱了她父親孔雷創作的歌曲《四十春華》。其中有這么幾段內容:1978,還不會聽廣東話,不知道一個大時代正在萌發;1988,十年風云大步跨,忽然發現全國都在學廣東話;1998,二十年厚積薄發,相約九八,相約在這大好年華;2008,一個不平凡的年啊,小伙子也已成為而立的爸爸;2018,新的起點繼續出發,一往無前,中國富強,一路帶著大家……

  “這首歌曲采取民謠的形式,有點口語化地講述一個帶有自傳體色彩的故事,希望在輕松的氛圍中與年輕人進行交流,跟他們說說我們身處的這個偉大時代。”孔雷說。

  《四十春華》,用簡筆畫的方式,配以歡快、陽光的旋律,勾勒出改革開放以來灣區普通居民的生活軌跡與生命感悟。居住在東莞的湖南籍作家陳啟文,則對深圳這座城市經歷的深刻變遷有著濃厚興趣。他將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就長篇報告文學《為什么是深圳》。

  他不斷地尋找深圳成為“深圳”的內在原因,最終發現文化性格至為關鍵。他說,嶺南人骨子里和文化里,形成兩種最為突出的性格,一種是他們在趕海時的一句口頭禪——“我走先”,另一種如深圳南頭古城青磚貫頂、石柱頂梁的嶺南建筑一樣——“頂硬上”。

  就是大膽試、大膽闖,就是敢于硬碰硬,就是挖掘并釋放無限潛能,就是咬緊“發展”這個主題不松勁,就是兩者之間連一個頓號都擱不下的“改革開放”,就是繼續激發中國人血液中時刻涌動的勤勉與無畏、堅韌與倔強、敞亮與自信。

  一句“我走先”,一句“頂硬上”,或許也是未來我們解開“為什么是大灣區”更深謎底的鑰匙。

  (作者:王國平,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