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只棕色陶罐,里面裝的是已經發黑結晶的食鹽。
曾有一對爺孫在陶罐前駐足。
“這罐鹽,是咱們家的傳家寶!睜敔斃钋虻轮钢}罐,驕傲地說,“你老爺爺當年留著這罐鹽不舍得吃,在咱們家后山埋著。”
“爺爺,鹽有什么舍不得吃的?”6歲的孫子問。
李球德講起這罐鹽背后的故事。
1927年,為了將紅軍困在山上,敵人在井岡山各個要道攔路設卡,企圖阻斷井岡山與外界的物資交換,尤其是食鹽和藥品。紅軍和群眾同甘共苦,當時的名言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次年冬,紅軍打土豪繳獲食鹽,分給村民。李球德的爺爺李尚發分到食鹽,不舍得吃,他想留著給紅軍。在井岡山失守前,為了防止這罐寶貴的鹽落到敵人手里,他悄悄將鹽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樹洞里。
這罐鹽在樹洞里,一藏就是31年。
“直到1959年建博物館時,你老爺爺才跑到后山把鹽挖出來,連同縫在我爸爸帽子里紅軍發的那枚銀元,一起捐到這里了。”
“爺爺,鹽放了這么多年,已經沒有味道了吧!毙O子的話把李球德逗樂了。
“誰說這鹽沒味?你看,到咱們井岡山來參觀的這么多叔叔阿姨,見到這罐鹽,就能想到當年紅軍和咱們先輩艱苦奮斗的故事,這是不一樣的味道!
如今,當年那個6歲的小孫子,已經18歲。雖然時隔多年,但帶著大孫子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情景,李球德依然記得很清楚。
李球德有4個孫輩!凹依锏拿總小孩子,我都會帶他們去博物館里看看這罐鹽,給他們講我爺爺和紅軍的故事!保記者 楊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