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井岡山11月9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劉麗娜)楊潔如,上海知青,1969年來到井岡山,成為井岡山第一批墾荒人。自1971年起,楊潔如在井岡山最偏遠的湘洲小學從教,辛勤執教36年,退休后一直從事井岡山精神宣講和井岡山教育公益事業,始終沒有離開井岡山。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入圍“中國好人榜”。

楊潔如參加紅色培訓的學員講述自己的故事(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帶著對楊潔如的敬佩,記者尋訪到這位傳奇女教師。初見楊潔如時,有些訝然,她胖胖的身形,微黑的臉龐,一身不帶任何時尚元素的簡單衣褲,走起路來有些蹣跚,這位渾身泥土氣息、樸實如鄰家大媽的女子就是來自上海的女知青楊潔如?一時間里,我甚至無法把她骨節粗大、皮膚粗糙的手與常年捧課本染書香的女教師之手劃上等號。巨大的反差背后,有著怎樣的磨礪?讓我們一同穿越了51年的時光,一點一點去觸摸那一顆溫暖、堅韌而博大的師者仁心。

  “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而我得到的要比我付出的多得多。”

楊潔如部分獎狀(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1969年,年僅17歲的楊潔如,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中,離開了繁華的上海大都市,來到井岡山插隊落戶,分配在最偏遠的山寨湘州大隊。1971年因村里缺老師,楊潔如被派到了學校教書。說是學校,其實是借了當地老表的一間土房子當教室,住宿是臨時隔出來的小板間,只能放下一張床。生活上的困難并沒有讓楊潔如退卻,令她不安的是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沒有受過師范教育,面對幾十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感到了肩頭擔子的重量。

  為盡快適應教學,楊潔如不辭辛苦虛心向遠在幾十里外的同行們求教。從湘洲到羅浮中心輔導區,往返60里山路沒有人家。僻靜的山路上,毒蛇隱現,野豬成群,即使是當地的山民也擔驚受怕三分。楊潔如,一個上海來的小姑娘,卻常常是獨自一人走來走去,不知多少回她被突然出現的毒蛇猛獸嚇得毛骨悚然,黯然淚下。但想到那群天真的山里娃,她噙著淚迎上去,咬著牙挺過來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由于辛勤努力、方法得當,楊潔如很快適應了教育教學。當年統考,她所教的一年級數學成績在輔導區排名第二。

  湘洲雖然地處偏遠,但是依山傍水,景色幽麗。在這里,楊潔如也收獲了純潔的愛情,1971年她與同在學校教書的的湘洲青年高明貴結為伉儷。

  1973年,“知青返城風”吹遍全國,與她一同下放的知青,都陸陸續續回了上海。楊潔如家里也三番五次來信、來電催促她早日回到上海。

  去與留,成為楊潔如必須做出的選擇。她在上海長大,那里有她的青春夢想,有她的親朋好友,上海的生活水平也是小山村無法比擬的。她的文化底子好,稍加努力考個大學也不是問題。大學畢業后,肯定會有一條閃亮的人生路。但楊潔如想到的是山里的教育事業,是鄉親們對她們的關心、熱愛。是他們,無論有什么吃食,都叫小孩帶到學校來;是他們,當她臨產時,深更半夜走幾十里山路去叫接生婆。

  當時,有朋友勸她,不回上海,要不換一下工作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就留在這!”楊潔如堅定地說。

  楊潔如留下來了,她把根扎下來了。在湘洲小學,她一干就是17年。同一片藍天下,她把愛的陽光和雨露灑向了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而她自己,則漸漸長大成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一棵參天大樹。

  ——1995年,楊潔如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1998年,楊潔如獲吉安地區“陳香梅教育獎”。

  2015年,楊潔如入選“中國好人榜”。

  從教36年,楊潔如獲教學單科獎10余次,先后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等共計28次。

楊潔如部分獎狀(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山里的孩子不容易,我也是盡自己所能,多幫一點是一點。”

  在湘洲小學,有個叫李丁祥的學生,父親生病體弱,母親雙目失明,家境十分困難,幾次要輟學回家。楊潔如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當時,她是民辦教師,月工資才10幾元錢,而且已有孩子。楊潔如一方面不斷家訪,動員李丁祥復學,一方面籌集資金,給他家添置油鹽,送上書包、鋼筆等學習用具。臨近春節,楊潔如竟把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全部送到李丁祥家,讓他們準備年貨。

  就這樣,在楊潔如的關心、資助下,李丁祥重新回到學校,后來,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羅浮中學。

  對自己的學生是這樣,對不是自己的學生,楊潔如只要“管”得到,都一樣滿腔熱情。到豐田小學任教后,有一年,學校附近的胡家村有一個孩子因父親不幸觸電死亡、母親智力障礙,到了入學年齡卻未能就讀。楊潔如知道后,主動上門接他上學。為讓他安心就讀,上學伊始,楊潔如把孩子留在學校和自己一家同吃同住半個多月,像親生父母一般無微不至地照顧著。

  胡家村的另一位學生胡春來,父母離異,跟祖父在一起,家境十分貧困。雖然楊潔如不是他的班主任,但一直關心關注著他。從三年級開始到小學畢業,楊潔如幾乎“承包”了胡春來的學雜費。胡春來離開豐田小學考入羅浮中學后,楊潔如還一直惦記著他,又主動與羅浮學校取得聯系,拜托他們多關注這個孩子。一次開學,胡春來沒錢交學費,楊潔如一下拿出400元。這可是楊潔如一個月的工資——她當時月工資為402元!

  1995年,胡春來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專,聽到消息,楊潔如又從工資中抽取了100元……在楊潔如的帶動下,豐田小學的全體老師和眾鄉親們,你30我50,硬塞給胡春來湊齊了報名開學的費用。

  說起這些,楊潔如已無法數清有多少人,是哪些人受到過自己的資助了。有些學生,她已經忘記了,只有當他們離開后寫信給她,才能回想起來。“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因為貧窮而丟掉學業,他們都是大山的未來!”

  其言亦實,其情亦真。

  記者采訪楊潔如那天,正巧,有個叫舒勝敖的學生,給她發來微信,打開來看,是一張孩童的照片。楊潔如笑瞇瞇地說:“你瞧,這是他兒子的照片,舒勝傲曾經在我家住過一段時間,畢業后每年都寫信給我,現在我們常在微信上聊天。”楊潔如的手機上有個微信群,是她的學生建立的,大家常常和她拉家常,談談工作和生活,春節期間,大家還約好一塊給楊潔如老師拜年呢。

  “人的一輩子不能做好很多事,只要認認真真做好一件事,活著就有價值。”

楊潔如前往湘州走訪貧困大學生(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1988年,楊潔如調到豐田小學任校長。該校6間教室是1973年壘土磚平房,每逢大雨就有漏,墻壁也因年久失修已經四面縫隙如麻。楊潔如翻開會計賬本,賬上只有4元錢,不可能請人維修。

  她沒有失望,一咬牙,率領全體教師和四五年級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下河撿石頭、撈沙子,賣給附近的建筑單位和村民,然后用所得的錢買來石灰,水泥和瓦片,自己動手修繕教室。

  36年來,楊潔如把所有的愛和心血,都傾注給了山里的孩子和學校。

  愛生如子。井岡山山高路險,楊潔如每帶一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每個孩子家中家訪,將孩子上學須經過的路段探得一清二楚,將安全隱患點默默記下。遇上暴雨或冰雪天氣,她便早早起床,到最容易發生險情的路段接孩子們上學。幾十年來,她自己都記不清背著孩子爬過多少陡坡,踩過多少木橋,淌過多少溪流。

  為了更好地改善教學環境,楊潔如不畏勞苦,不怕“丟臉”,擱下家里的事不管,利用上海知青身份的優勢,向來到井岡山開展各種社會實踐的上海各界人士爭取資金,在她的多方努力下,豐田小學的終于蓋起了嶄新的教學樓,可是楊潔如并沒有止步,她知道,在井岡山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學校,在楊潔如的牽橋搭線下,更多的學校得到捐款捐物,開展“1+1”結對子活動……

  楊潔如不圖名、不圖利,她為學校的建設四處奔波,為了孩子們求過人、流過淚,可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私事找過領導,走過“后門”;

  1991年晉職稱,本來她可以有“份”,但竟被“遺漏”了,工資因此少了一級,她沒有怨誰怪誰,更沒有吵上門去;習

  她在湘洲生第二個孩子難產,人俯臥在扁擔上使勁抖動才把孩子生下來的,結果落下了經常腰痛的病根,她從未因此提出要照顧;

  學校的新大樓建好了,可她們夫婦倆仍然住在那棟一打雷就會晃動的老辦公室樓,面積才24平方米;

  她兩個孩子沒有正式工作,都在外打工,她也從未要求領導給予關照。

  ……

  2007年,楊潔如退休了,可是她并沒有停下休息,而是投身于井岡山精神宣講的行列,給來自全國各地到井岡山接受“洗禮”的人,講述一個上海知青扎根大山教育事業的經歷。每次宣講時,她都會談到大山里還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那些家庭貧困依然求學的孩子,在她的號召和感染下,越來越多來到井岡山參加紅色培訓的人,加入到愛心捐贈的隊伍。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楊潔茹先后為豐田小學、石市口小學、羅浮學校等學校籌資100多萬元,解決了這些學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擴建、道路不通等問題;并籌款近40萬元幫助了100多位家庭貧困的大、中、小學生。

  一位來井岡山參加紅色培訓的學員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們到井岡山學習鍛煉,幫助這里的孩子只是做了一點點小事,與在這里默默無聞耕耘幾十年的楊老師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從她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平凡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