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丨迎兩會特稿丨】
科學防治筑牢中國之治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談新冠肺炎防治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劉坤 安勝藍
4月8日零點,湖北武漢燈火璀璨,汽笛鳴響,第一輛客車在夜色中緩緩駛離。經過76天的艱苦奮斗,這座城市開始在春天復蘇。
全世界在矚目這一刻。此時,從羅馬到德黑蘭,從巴黎到倫敦,人們仍在經受著病毒蔓延的恐懼。
武漢,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往日的煙火氣又重新出現。公園迎客、景區繁華、商場喧鬧,人們做好防護,紛紛走出家門,呼吸著自然的空氣,體驗著勃勃生機。
羨慕而又驚奇的目光頻頻投來——
面對兇猛的疫情,中國為何能果斷行動,迅速阻斷病毒傳播?面對未知的病毒,中國又如何能精準防控,讓工作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這成為疫情籠罩之下的“世界之問”。
科學防控:不放棄任何一個疑似患者,不留下任何一個疏漏
時間回到農歷正月初一。這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
抗擊疫情,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阻擊戰,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學戰。
從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導組,到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策略,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到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黨領導人民堅持科學防治,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科學防治、統一行動,是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根本保障。”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曉莊委員深有感觸。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封城”,全國30多個省區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基層組織迅速采取疫情防治措施,14億人過年不串門,4.2萬余名醫務人員奔赴抗疫一線,力求不遺余力調配醫療資源、不放棄任何一個疑似患者、不留下任何一個疏漏。
新冠病毒來勢猛、傳播快、變化多端、難以捉摸。沒有疫苗和特效藥,“防”是關鍵。
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線。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
一段時間以來,陜西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勞動南路派出所郝世玲代表每天腿不停、眼不停、嘴不停,核查、排查、走訪,確保社區居民的平安健康。
“我們雖然不在醫護一線,也沒多少物資、錢款可以捐獻,但是作為社區民警,我們守護著每一個小家,保護著大家。”郝世玲代表希望像守夜人那樣堅守,使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武漢和湖北是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深刻把握湖北、武漢與全國“兩個戰場”的辯證關系,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堅持疫情防控與患者救治并重。
疫情之初,患者激增。
醫院告急!床位告急!隔離點告急!
不能在現有床位里打轉轉,必須想辦法拓展床位。經報請中央同意,中央指導組決定建立新醫院。
1月23日啟動,2月2日交付使用,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讓人們再次見證了中國速度。贊嘆未絕,雷神山醫院的落成再度震驚世界。一座座方艙醫院,也猶如生命之艙,為患者擺渡溫暖和希望。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見非常之效。4月24日,湖北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清零;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至此,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由應急性超常規防控向常態化防控轉變。
科學救治: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傳染病ICU病房有時靜得出奇,只有監護儀數據不斷變化,嘀嗒嘀嗒,輕微作響。
時間在一秒一秒地流逝。前一秒風平浪靜,后一秒驚心動魄。
盡管有心理準備,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抵達武漢后,仍心急如焚,“剛到ICU的時候已經有200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一天后就上升到400名,過兩三天又增加到七八百名”。
救治很快有了轉機。李蘭娟團隊帶去的“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有了成效——ICU死亡率顯著下降。
“對生命的尊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志”。越是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這句話的分量就愈加沉重。
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是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和死神賽跑中,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胡豫委員體味到了生命的“速度與激情”。
武漢協和醫院腫瘤院區和西院區均為危重患者定點醫院,重癥及危重癥患者占比高達87%。“決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胡豫委員和他的團隊持續加強科研攻關,積極推進托珠單抗、恢復期血漿輸注等臨床研究。
一手拯救重癥患者,一手防止輕癥患者變重癥。
新冠肺炎是新發病,致病機制不明晰,治療方法無章可循,臨床上更是沒有特效藥物。怎么辦?面對成千上萬的患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代表感到“壓力山大”。
“讓輕癥患者盡可能不變成重癥是治療的關鍵,也是公認的核心評價指標。在輕癥患者基數較大時,轉重率高低直接決定了重癥病人數量的多少。”張伯禮代表一直在琢磨,中醫藥治病救人延續了幾千年,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一定能有所作為。
大疫出良方。張伯禮團隊和其他中醫治療團隊一頭扎進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篩選了一批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有效方藥,中醫藥扎扎實實打了一場漂亮仗。
“中藥管用”迅速在國外走紅。匈牙利前總理邁杰希·彼得稱贊,大量事實證明,中西醫結合非常有效。泰國公共衛生部醫療服務廳廳長頌薩表示,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療效明顯。
科研攻關:一手統籌病毒溯源研究,一手加快疫苗研發
3月16日20時18分,一個平常無奇的時間,卻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院士陳薇委員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展開臨床試驗。
疫情防控是物理阻隔,科學研發是化學根除,兩輪并驅,方能徹底終結疫情。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科技戰線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科技部、衛健委等12個部門組建科研攻關組,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大主攻方向,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有力科技武器。
國之急,民之需,科技戰線跑出最大加速度。
——上海交通大學迅速成立防控科研工作組,多部門聯動推進科研工作安全高效開展;依托多學科綜合交叉和科技人才優勢,圍繞和對接疫情防治需求,全力開展科研攻關,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的臨床轉化和實際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委員表示,作為科研攻關重要力量的高校,更應積極發揮人才和學科優勢,加大前沿科技攻關力度,掌握核心技術成果,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聚焦科研內涵式發展。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積極組織全省專家全面分析疫情防控的難點及關鍵技術,率先制定全省科研攻關方向,快速突破集中攻關,開展了一系列抗擊疫情應急研究項目。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代表坦言:“疫情發生后,我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明確病毒、研發診斷試劑、開發疫苗、藥物臨床試驗,為抗擊新冠肺炎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果把疫情防控比作是各國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國拿到的是閉卷考試,面對的是未知題型,卻在大考中交出優異答卷——
一個多月,就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
兩個月左右,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
三個月左右,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
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成就了中國之“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說,中國第一時間對外介紹有關情況,第一時間對外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對外開展抗疫合作,“在全球抗疫的行動中,中國再次成為國際標桿”。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