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農田閑置、村落荒涼及空心化等現象成為新的標簽,農村不再是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寄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青年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要積極響應團中央“踴躍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號召,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作為村鎮年輕干部,與其讓鄉愁無處安放,不如讓奮斗的青春沾點泥土!
重新定位,做地地道道的“村里人”。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走進群眾,才能接地氣、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干部只有沉下去,民情才能浮上來。正所謂“首關不過,余關莫論”。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年輕干部初到農村,不容易找準工作著力點,這就需要及時轉換角色、調整心態,養成“深入尋常百姓家”的習慣,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與群眾談心、拉家常,認真及時記錄民情民意,從“陌生人”變為“村里人”,為自己尋找合適的“扎根土壤”。
發揮優勢,做群眾致富的“帶頭人”。山東濟寧市金鄉縣興隆鎮興隆村的“賣桃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大學生村官朱家寶,憑借網絡先進技術的熟練使用,讓興隆村靠著冬桃的大賣而致富。他積極運用互聯網,選準“電商+鮮桃”發展方向,通過網絡訂單助桃農銷售冬桃1萬余斤,用微博“刷”出一條致富路。思路決定出路,我們要積極發揮年輕人熟練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和“領頭雁”的先鋒模范作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線上和線下買賣共存于農村,帶領農民增收。
因地制宜,做村莊發展的“牽線人”。農村工作繁瑣雜亂,矛盾糾紛調處面臨新考驗。年輕村官要充分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肩負起責任與擔當,不怕跑斷腿、磨破嘴的辛勞,主動了解國家惠民政策,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各項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將工作做細做實,真正落到實處,既做潛功,也做顯功,當好農村工作運行的一顆“螺絲釘”。
凝心聚力,做鄉村振興的“領路人”。“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百姓看”,鄉村振興不是搞運動、一陣風,要經得起群眾和歷史的檢驗。要抓黨建強隊伍。堅持黨建引領,建立一支團結務實、干事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要抓培養樹人才。建立“鄉土人才庫”,培養一批懂技術、講政治的“土專家”、“田秀才”;要抓資源聚合力。依托鄉賢、優秀企業家等引進更多有志之士、更多新技術、新項目,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精彩的華章,總是在不懈奮斗中書寫!年輕村官們更應以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精神奮斗在基層一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滿油、鼓足勁、把穩舵,爭做新時期鄉村振興的有為青年。(傅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