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中的火焰”。
跨越時空,2400多年后,江西中醫藥大學原黨委書記劉紅寧創辦雙惟實踐班時,或許并沒有想到古希臘先哲曾經說過的這句話。但他的內心之中,思忖的問題卻高度相似。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大型思政類節目《師說》的現場,劉紅寧說:“每一位青年學生,心中都有一團火苗,他們都是向善向上,當你把這團火苗點燃以后,它就能燃起熊熊烈火,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他們心中的火苗點燃。”
雙惟實踐班名稱中的“雙惟”,取自江西中醫藥大學校訓中的“惟學、惟人、求強、求精”。實踐班作為一塊小小的試驗田,從一開始就不設門檻,想要磨礪自己品格的學生都可以加入。當然,前提條件是“跟得上節奏”。從每天早上六點半晨跑到七點半晨讀,從每天堅持做一件好事到每周必須讀一本好書……,一年365天,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雙惟班的學生都在磨礪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品格。
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氣動山河,雙惟班的孩子們在老師們的鼓勵下就這樣從一件又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汲取自信,獲得力量。在雙惟班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逐步塑造了意志堅強、品格高尚、能力超凡、甘于奉獻的品德。有了這樣的素質和品德,孩子們在走出校門的同時,也擁有了人生道路通往成功最寶貴的財富。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曾經語重心長地叮囑:“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立德樹人”,指出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很遺憾,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的錯誤觀念當中,“學知識”遠比“樹品德”重要,“考分高”遠比“素質強”重要,“成績好”遠比“肯奉獻”重要。殊不知,這樣的教育觀念培養出的學子,嬌嫩如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這樣的小心呵護,很容易讓學子逐步成長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雙惟班一路走來,淘汰率達到90%,培育出來的都是強者。有跨國公司總監專程到學校考察,就是要看一看這所學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據這位總監介紹:公司里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能吃苦,不管多么艱苦的地方,只要一聲令下,他們從不拒絕;他們能吃虧,在完成諸多艱難險阻任務的同時,從不講價錢、從不提報酬;同時,他們的工作業績出乎意料得好。這一群體,大概近百人,有一個共同特征——都畢業于江西中醫藥大學,都來自于雙惟實踐班。
實踐證明,立德樹人,要以德育為先。把脊梁挺起,才能頂天立地。把品格塑造好,才能讓學子們在人生道路上無懼苦難、無懼風雨。當然,這樣的磨礪和塑造,要以老師的德行作為標尺。在雙惟班11年的歷程中,劉紅寧有太多機遇和誘惑——他可以調至大城市,在仕途當中謀得更好發展;他可以將自己研發的新藥做商業化推廣,輕輕松松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然而,劉紅寧卻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們身上,無論風吹雨打,無論寒暑冬夏,放棄了太多私人的生活和休息的時間,只為更好地激勵學子,陪伴他們成長,鼓勵他們成才。
今天,雙惟班桃李滿天下,劉紅寧也卸下了領導職務,然而雙惟班的成功,卻照亮了孩子們的前程,為發展高質量的教育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案例。事實證明,“立德樹人”,重在“鑄魂”,唯有精雕細刻學生的品格,才能造就優秀的人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師者具備堂堂正正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才能教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也才能讓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穩!(評論員: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