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3月7日消息(記者李佳)重癥監護室是危重患者生命最后的屏障,也是這次與新冠肺炎病毒交鋒最激烈的“前線戰區”。31歲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監護室醫生張京臣,已經在重癥監護室戰斗了42天,守護危重病人的生命。
作為浙江省最早的省級新冠肺炎定點診治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承擔著全省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務。之江院區5號樓的重癥監護室,是張京臣工作的地方,這里收治著全省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
疫情發生后,張京臣就取消了和家人旅游的行程。正月初二一早,他就跟著大部隊來到浙大一院之江院區做準備,之后一直在重癥監護室工作。
張京臣說:“年二十九的時候,收到我們科主任給我打電話,說可能作為第一梯隊來治療新冠肺炎。剛接到通知的時候,是真的絲毫猶豫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
在重癥監護室里,患者病情瞬息萬變,隨時有生命危險。張京臣的工作有一項是及時觀察記錄患者病情變化,供專家組討論確定治療方案。早班的時候,他7點鐘就進隔離病房,先熟悉病人,一忙起來可能要到下午兩三點鐘才出來。“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病人總數比較多,然后工作起來,有時候一些病情的不了解,需要在里面不停地去看,不停地去判斷。因為病情變化也是比較快,需要我們做出更及時的判斷。”
監控儀器規律的“滴滴”聲,昭示著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前線正在進行著一場與病毒的交鋒,也是勇氣的較量。2月7日下午,張京臣做好全套防護措施給一位危重癥患者做治療操作,手臂被精神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咬了一口。等繼續做完治療退出隔離病房后,發現手臂已經淤青。
張京臣回憶說:“當時,我們護士長還有一些感控專員過來,馬上給我消毒,然后做了進一步的檢測。我自己認為這么多措施在里面,加上醫院專家的評判,應該是沒有特別大的風險。所以我覺得還可以再干,而且我覺得我是能夠勝任的工作。”
醫務部建議張京臣撤離一線崗位休息,但他還是選擇繼續留在重癥監護室工作,到今天(3.7)已經是42天。對于張京臣來說,最開心的是看著危重癥患者經過治療后能轉為輕癥,進而達到出院標準。他說現在最期待的,就是疫情能早點結束,生活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