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熊曉冬(央廣網記者 陸明明 攝)
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陸明明 劉天思)目前,我國公路方面總里程已達485萬公里。公路養護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改革開放公路發展成果得失,事關民生安全和福祉,意義重大。隨著大規模公路養護時代的到來,公路養護市場的發展壯大和規范有序運轉,已經成為未來我國公路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當前各地區公路養護市場管理仍是各自為政,市場發育不成熟,市場機制不完善,養護作業單位小而散、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日漸凸顯,已經影響了我國公路路網運行整體效率。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制訂全國統一規則和標準的養護資質管理政策,加快培育和建立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市場,為我國公路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政策上的“一脈相承”
熊曉冬表示:“從落實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相關要求方面,需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資質管理規定,并加強政策的貫徹落實。”2011年7月,國務院頒布《公路安全保護條例》,明確要求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養護資質管理辦法;2016年,國務院已明確“公路養護作業單位資質審批”作為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加之近年來國務院出臺關于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的要求,打破區域市場壁壘,推動形成全國開放的公路養護市場,亟需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資質管理規定。
培育健康公路養護市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個背景下,各級公路管理部門的職能、編制、機構均已發生明顯變化。“可以交由市場完成的養護生產和技術咨詢業務等,應該按要求向社會力量進行采購。”熊曉冬向記者說,“加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資質管理政策,加強公路養護市場準入管理,才能培育和引導公路養護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熊曉冬代表從事多年城市規劃及設計,她表示與新改建工程“一張白紙繪藍圖”相比,養護維護是“一張藍圖上繪藍圖”,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更大的技術難度,需要更多的裝備投入、智力資源投入、新技術研發投入,加之公路病害成因復雜、影響因素眾多,隱性病害的快速檢測、精準定位技術等還亟待研發,這往往是習慣于建設工程的檢測、施工和設計單位是難以勝任的,技術體系和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加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資質管理政策,促進我國公路養護行業高質量發展已然成為題中之義。
保障公眾出行安全
公路是國家重要基礎設施,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公路養護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公路功能的有效發揮,更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特別是隨著機動化社會到來,公眾出行大幅增加,公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公路養護市場準入管理規則,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公路養護專業化水平,提高養護工程質量與安全,最大程度降低因養護施工作業以及養護工程質量問題引發的交通安全事故,保障公眾出行安全。”熊曉冬說。